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11月16日下午,一场聚焦特色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专题讲座在信阳中医药文化馆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信阳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信阳市第二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刘明举,以“岭南飞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为题进行分享,吸引了信阳市中医药爱好者到场聆听。

讲座中,刘明举主任以岭南飞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为核心,从四大维度展开深入讲解。他先是梳理了岭南飞针的历史沿革,追溯疗法的发展脉络。19世纪末,张家维的祖父张宗海曾于阳江行医,其善用浅刺皮部的轻巧针法,岭南飞针初见雏形。20世纪70年代,张家维根据祖父的行医经验,推陈出新,独创“双指飞针”。2005年,秦敏教授拜师张家维,继承、发展恩师的学术思想,以中医整体观为理,打通任督二脉为法,安神醒脑头皮针、调气扶阳腹针、太阳夹督围刺针为处方,极具特色的翻腕旋转的飞针手法为术,形成针灸(岭南飞针疗法)体系。现如今,在代表性继承人秦敏教授和第四代继承人李敏教授的带领下,岭南飞针疗法正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医者学习实践发展岭南飞针疗法,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岭南飞针受益。生动的历史典故与清晰的发展脉络,让现场听众深刻感受到岭南飞针疗法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后续深入学习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疗法的理论核心,刘明举主任用“浅刺调气、打通任督、理畅三焦”十二字真言进行高度概括。“浅刺调气”,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以进针快、深度浅为主要特点的飞针手法;“打通任督”,是以中医整体观为理,打通任督二脉为法;“理畅三焦”,岭南飞针疗法之腹针、背针采取独特的三焦分区,采用飞针浅刺调气、打通任督。十二字真言简洁凝练,让现场听众快速把握岭南飞针疗法的理论核心与诊疗逻辑,收获颇丰。刘明举主任重点聚焦岭南飞针的创新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疗法在应用场景上的拓展创新,包括针对性调理头部、腹部、背部相关病症的岭南头皮针、岭南腹针、岭南背针,每种针法均结合人体经络分布与病症特点,实现了诊疗范围的精准延伸。随后,他又拆解了飞针操作的核心技法创新——飞针三法,即注射式、指压式、旋转式,分别阐释了每种技法的操作要领、发力技巧及临床适配病症,通过具象化的讲解让现场听众清晰掌握技法差异与应用逻辑。

在创新发展维度,刘明举主任分析了岭南飞针疗法的临床优势及适应症,他指出,岭南飞针疗法具有痛苦小、费用低、见效快、疗效佳的显著优势,其“浅刺”特点可减少患者疼痛感,且能快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尤其适合体质虚弱或对针刺敏感的人群,而且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随后,他详细列举了疗法的核心适应症,涵盖卒中后偏瘫、小儿脑瘫、面瘫、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问题,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等内科常见病症,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说明不同病症的诊疗思路,让现场听众清晰了解疗法的实用价值。
最后,刘明举主任围绕岭南飞针的本土化实践展开深入讲解。他结合信阳本地气候特点、居民体质特征(如湿热体质人群较多、颈肩腰腿痛高发),详细阐述了疗法的适配性调整,在技法上,优化针刺深度与力度,适配本地人群耐受度;在适应症侧重上,强化对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不适等本地高发病症的诊疗方案。同时分享了团队将岭南飞针与信阳本地中医药资源相结合的实践案例,以及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经验,展现了传统疗法“因地制宜”的创新活力。
讲座结束后,随即开展了义诊服务体验活动。刘明举主任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细致问诊、辨证分型,针对不同患者的疼痛部位与病情程度,精准运用岭南飞针疗法施针施治的现场体验。随着一根根银针轻巧刺入,不少患者当场反馈疼痛有所缓解,僵硬的肢体活动度明显改善,真切体验到“浅刺调气、见效快速”的奇妙效果,患者们纷纷点赞。

此次讲座既普及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特色疗法,又为岭南飞针疗法在信阳进一步推广夯实了基础,为服务群众、促进健康,为信阳中医药服务惠及民生注入新动力。(刘泽鲲 徐强 熊海霞)
责任编辑:熊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