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中的校园里,你总能看见一个沉稳而忙碌的身影。晨曦中,他最早出现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求知的少年;夜幕下,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最后熄灭,陪伴着学子们攻克难题。他,就是学生们口中“又敬又爱”的王宏贵老师。从1997年那个金色的秋天踏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是二十八个春秋。近一万个日日夜夜,青丝熬出了白发,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对每一名学生的责任与关爱。
廿八载坚守,他是数学殿堂的“引路人”

时光回溯到1997年。年轻的王宏贵老师怀着满腔热忱,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二十八年,他将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黑板、粉笔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数学是严谨的,逻辑是美丽的。”这是王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课堂,从不满足于仅仅传授公式和定理。一道复杂的几何题,在他手中总能被拆解成清晰的思路;一个抽象的代数概念,他能用最生活化的例子讲得生动有趣。信阳市优质课一等奖的荣誉背后,是他对教学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打磨。
小故事:一把刻度尺
王老师的严谨是出了名的。他的板书永远工整如印刷体,作图从不用徒手,必用尺规。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解题步骤跳步,虽然答案正确,但还是被王老师温和而坚定地要求重做。
学生有些不理解,王老师便拿出他那把磨得发亮的刻度尺,说:“你看,这把尺子,因为始终笔直,所以能画出最标准的线。我们的思维也一样,每一步都要扎实、严谨,不能‘跳步’,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笔直、行得稳健。”从此,“严谨”二字,不仅刻在了学生的作业本上,更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宽严相济,他是班级家庭的“定盘星”

作为班主任,王老师信奉“管要管到实处,爱要爱在细微”。他有一套独特的“宽严相济”之道。
“严”在规则,纪律分明。 班级公约,一经制定,师生共同遵守。他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永远是到校最早的那一个;他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他对每一份交上来的作业都批改得一丝不苟,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会圈出。这种“严”,源于他中共党员的身份和中学高级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源于他“信阳市优秀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
“慈”在内心,春风化雨。 他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会在那天送上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他洞察秋毫,能从一个学生眉宇间的低落,发现其心事,并找个合适的时间,像朋友一样与他漫步操场,耐心开导。
小故事:那个沉默的男孩
班里曾有一个男生,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一落千丈。王老师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他,而是在一个傍晚,以“帮忙整理试卷”为由把他留了下来。工作做完后,王老师没有谈学习,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两个苹果,递给他一个,聊起了自己年轻时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走出来的经历。
没有说教,只有分享。男孩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了下来。从那以后,王老师隔三差五就会找他“帮点小忙”,顺便聊上几句。渐渐地,男孩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成绩也稳步回升。毕业时,他在给王老师的留言中写道:“谢谢您,没有在我最黯淡的时候放弃我,而是像一束光,安静地照亮了我。”
以身立教,他是教育格言的“践行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老师的教育格言,正是他教育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他从不高声训斥,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他用二十八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他用对待学问的一丝不苟,诠释了什么是“认真”;他用对学生的宽厚与仁爱,诠释了什么是“师德”。信阳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称号,于他而言,不是光环,而是他每一天平凡工作的注脚。

近三十载光阴荏苒,王宏贵老师,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老农,在教育的田野里播种、施肥、守望。他不善言辞,不愿宣扬,但他的故事,写在了每一个被他点燃梦想的学生的眼里,刻在了一届届毕业生对母校最深情的回忆里。
他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教育。(贾海燕)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熊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