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始县蔡店中学的晨光里,总有个身影二十多年没变过,那就是孙江云老师。你看她身上的荣誉——“固始县名师”的牌匾映着她在课堂上深耕的劲儿,“德艺双馨教师”的奖状里藏着她用美滋养学生的真心,“优秀班主任”的证书上,满满都是护着孩子们成长的温度。她就像操场边那棵老桂树,不声不响的,根却牢牢扎在这片乡村教育的土里。

在孙老师这儿,“学生比啥都重要”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天刚蒙蒙亮,五点半还没到呢,操场就飘起她吹的晨练哨声,寒雾里那道影子,比东边的朝阳还先把孩子们的精气神给叫醒。到了深夜查寝,她轻手轻脚给踢了被子的学生掖好被角,指尖擦过孩子额头那下,比窗户外的月光还柔。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孙老师是实打实落在行动上的。班里那些日子过得难、学习跟不上、爸妈不在身边的孩子,最让她挂心。之前有个学生,哥哥突然得了重病,家里一下子就垮了。孙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悄悄在班里和学校组织了匿名捐款,帮着凑医药费;又借着“课外辅导”的由头,每周给这孩子补课,拉着他说心里话,慢慢解开他心里的疙瘩。生活上更是方方面面照顾着,一直陪到这孩子顺顺利利毕业。这才是真教育啊,不只是教知识,更是两颗心互相照着亮。

孙老师总说,先教做人再教读书,德育这事儿得融在平常日子里。她最会用身边的事儿讲道理,把礼貌规矩都变成孩子们能看懂的行动。就说早读课前吧,走廊里俩男生追着跑,她指着刚拖过的地说:“慢点走,这地刚擦完,摔一跤可疼着呢。”打饭时见有同学把馒头掰碎了扔,她就念叨:“家里做饭都知道不容易,食堂师傅四点就起来蒸这些馒头了。”日子一长,班里风气慢慢就变了:上课前不用人催,课本都乖乖摆在桌上;运动会上没一个人闲着,全都扯着嗓子喊加油;大扫除时工具刚领回来,扫帚就被抢着扛走了。
课后的孙老师更忙,补课、谈心,就想让那些自卑的留守孩子融进集体里。班里有孩子基础差,她就把课本上的知识掰成生活里的事儿,翻来覆去地讲,直到孩子眼睛亮起来说“懂了”。还有个留守儿童,总一个人缩在座位上,孙老师让他负责收发作业本,看着他跟同学说话时慢慢抬起头来,这才悄悄松了口气。你去看她带的班,教室门后那“文明班级”的奖状,贴得满满一墙。这背后啊,是孙老师每天早来晚走的脚印,更是孩子们实打实的变化。
上课的时候,孙老师总把思政课上得活泛。她不爱讲那些干巴巴的道理,就爱说孩子们身边的新鲜事儿。讲到“爱国”,她不说大道理,就讲村里老党员怎么苦哈哈地把家乡变样的故事,告诉孩子们“爱国不是喊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说到“诚信”,她就提村口小卖部的事儿:有回学生把50块当10块付了,店主追了半条街还回来,笑着说“挣钱得干净,做人得踏实”。就这么着,孩子们在真事儿里就懂了,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2022年疫情那阵儿,孙老师更是给学生上了堂最实在的思政课。她主动去村口卡点值守,不管是大冷天的凌晨,还是飘着雨的傍晚,总能看见她在那儿认真测温、登记信息的身影。

二十多年寒来暑往,孙江云老师就像那棵学校池塘片的大柳树,把根深深扎在乡村教育这片土里。语文课上的字里行间,班里大大小小的琐事,德育思政课上那些悄悄滋润人心的瞬间,到处都有她的影子。她把心里的热乎劲儿,都变成了滋养幼苗的晨露,在岁月里留下了一长串动人的教育故事。她总说,教育的道理就藏在一天天的实在活儿里:是深夜备课时案头那杯凉了的茶,是雨天蹚过泥路时湿透的裤脚,更是跟孩子们坐下来聊天时,眼里闪着的光。这份用真心换真心的坚守,像春风化雨似的,叫醒了一颗又一颗纯真的心灵;这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执着,让她成了乡村教育里最暖的那个坐标。在孩子们心里,她从来都是那个站在路口的守望者。二十多年来,她就那么稳稳地立在那儿,看着一届届孩子背着书包从这里出发。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晓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