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大别苍茫,红旗如画;红色薪火,代代相传。今年10月以来,信阳市羊山中学依托“大别红营”品牌研学平台,组织八年级学生分批前往新县、光山县等地,开展以“踏光山红途·启红色征程”“薪火承新县·少年续征程”为主题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革命旧址、烈士陵园、历史剧场,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红色精神,在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在的花山寨,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决策地。就是在这间土坯房里,革命先辈们做出了改变历史的伟大决定……”在花山寨会议旧址前,研学讲解员的讲解引人入胜,学生们凝神聆听,眼中既有好奇,更有敬畏。“之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到这个长征决策地,印象并不具体。如今站在这里,脚下是这片先辈们曾经走过的土地,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当年的坚定与勇敢。”八年级学生黄思娴感慨道。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字迹遒劲的文献资料,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学生们边听讲解边记录,不时互相交流。静态的历史在交流中变得鲜活可感,爱国情怀也在沉浸式学习中悄然升温。“看着这些简陋的武器和衣物,我想象出先辈们当年的艰难困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征途,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何等的气概,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八年级学生徐静雯在参观后激动地说。
实景演艺《红旗不倒大别山》《灯火》将研学氛围推向高潮。炮火声、冲锋号声、战士的呐喊声……逼真的场景让学生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观看红色情景剧时,我看到很多同学不时悄悄抹眼泪。我知道他们不再只是旁观者,那一刻,他们是情感的参与者,真正融入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这种震撼是课本无法给予的。”带队教师卞会芳说。
除了参观革命旧址、博物馆和观看红色情景剧,团队协作也成为研学的重要一环。从起队名、画队旗,到共同完成“雷阵图”等活动任务,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包容与担当。“我当时是我们队的副队长,在完成‘雷阵图’任务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面对艰难抉择时所展现的智慧与团队精神,这让我对他们更加钦佩,也深刻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八年级学生郭玉龙如是说。
市羊山中学“大别红营”研学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红色研学活动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真正体现了市羊山中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真正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带队老师马兰说,“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行走中思考,在交流中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与价值观。”
在这场红色体验中,同学们增长了见识、磨砺了意志、凝聚了力量,红色基因也在“行走”中深深融入青春血脉。
“红色研学让我收获很多,革命先辈们无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感动,也给了我动力,它将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敢于直面更大的困难。”“在革命的征程中,一个无名的工兵、一名普通的炊事员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和作用,他们共同组成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革命队伍。这让我深受启发:每一个小我都有着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将这种价值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建设国家、发展社会的滚滚洪流中。”如今,距离第一期研学活动已过去多日,八年级学生马悦曦、程泓如的心潮依然澎湃不息。
“红色研学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筑牢信仰之基。”市羊山中学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将把红色研学活动常态化,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建设,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让红色精神成为他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让信仰之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刘晓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