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洋,男,汉族,中共
扎根乡土践初心,枝叶关情暖民心
2023年社区警务工作启动,冯洋主动请缨,选择辖区情况最复杂、位置又是张里乡最偏远的王竹园社区担任警务室民警。王竹园警务室下辖四个村,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667人,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这让冯洋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始终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为快速熟悉辖区情况,他独创“四步法”,利用中午、夜晚和周末群众在家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不到两个月,他走遍了辖区所有住户,随身携带的《入户走访登记表》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的情况,同时在走访登记表后面绘制手绘地图,这些珍贵的“民情档案”成为他服务群众的坚实基础。
冯洋在走访中得知,张里乡丁某的外孙女蔡某某因上学需要将户口从张里迁往广东省中山市,但户口本与出生证明上的出生年月不一致,导致迁移受阻。蔡某某父母远在外地,无法返家办理,代办的姥爷丁某心急如焚。冯洋主动服务,协助丁某准备变更年龄所需材料。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蔡某某的户口年龄终于顺利更改。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迁入地因未查询到变更材料再次拒绝接收,冯洋又多次与迁入地户籍部门沟通,补发证明材料,最终成功解决了户口迁移难题。为表示感谢丁某将一面绣有“当今包公府,为民解忧愁”的锦旗送到冯洋手中,这面锦旗不仅是群众的感谢,更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
创新实干护安宁,社区警务显担当
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冯洋深知,要提升工作质效,必须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他立足辖区实际,深入分析人员情况,在夯实警务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钻研公安警务信息化业务,总结出“查、知、访、捕”四字工作法,拓宽民生案件破案渠道,让违法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2024年9月,张里乡八里村居民李某某报警称,仓库内一千余斤花生被盗。冯洋迅速调取现场监控,锁定一名中年男子,但因画面模糊无法辨认长相。他立即调取沿路监控,但连续几天的侦查收获甚微。民生案件关乎群众切实利益,冯洋始终未放弃对该案件的侦查。在开展社区走访时,他发现祁寨小学门前一辆三轮摩托车与案发现场车辆极为相似,车上男子也符合作案人特征。冯洋依法将该男子传唤至派出所,面对审讯,男子王某某谎称走亲戚迷路,拒不交代实情。他转变审讯策略,摒弃常规询问方式,转而以拉家常的形式与王某某耐心交谈。在交流中,冯洋敏锐捕捉到王某某反复提及子女的生活状况,认定其子女正是突破心理防线的关键。他循循善诱,从家庭责任到子女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引导王某某放下思想包袱。经过数小时的耐心劝导,王某立终于卸下防备,如实供述了盗窃仓库花生、非法获利1700余元的犯罪事实。
案件成功告破后,冯洋第一时间将追回的损失返还失主。捧着失而复得的财物,李某某热泪盈眶:“冯警官为我们老百姓追回损失,日夜奔波,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这起案件的侦破,不仅彰显了冯洋过硬的侦查能力,更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信赖,为平安社区建设注入一剂“强心针”。
创新调解化干戈,多元共治筑和谐
在深耕社区警务工作中,冯洋深刻认识到矛盾纠纷化解是维护基层稳定的“压舱石”。他潜心钻研网络案例、虚心请教先进典型,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总结出调解纠纷工作法:以敏锐洞察力延伸服务触角,让矛盾隐患发现在源头;凭借扎实群众基础,精准掌握社情民意;秉持刚柔并济的调解艺术,既俯身倾听群众诉求,又挺直腰杆宣讲法律政策。同时,他构建起“宣传-排查-分类-联动-回访”全链条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
2025年6月9日,冯洋在朱双楼村走访时,获悉朱某臣与朱某广因土地租赁问题剑拔弩张,双方言辞激烈,甚至出现暴力威胁。冯洋立即展开行动,连续数日往返于双方家中,逐户倾听诉求、梳理矛盾焦点。调解过程中,他既以专业法律知识明晰权责,又以乡规民约和亲情纽带疏通心结,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成功化解了积怨已久的矛盾。自2023年推行该工作法以来,冯洋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些看似琐碎的调解工作,不仅
11年风雨兼程,11年默默坚守。从青春年少到沉稳干练,冯洋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基层公安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平安的种子,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用忠诚与奉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赞誉。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秦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