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有人说信访接待是天下第一难,可我知道,难的是群众心里的结,暖的是解开结时的光。”息县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控申干警郭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自2019年10月投身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以来,这位1996年出生的年轻干警,用六年信访一线的坚守,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让群众在每一次接待、每起案件中都感受到检察温度。他所在的息县检察院,连续两届获评“全
去年深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12309检察服务大厅的门还没开,郭策已站在门前。透过玻璃,他看到一位老人蜷缩在台阶上,手里紧攥着破旧帆布包。“大爷,外面冷,快进来坐。” 郭策推开大门,将70岁的张大爷迎进温暖的大厅。老人裹着洗得发白的旧棉袄,从怀里掏出铁皮盒子,里面是泛黄的药费单和一张被雨水泡过又晒干的欠条:“小伙子,我儿子车祸走了,肇事者跑了,法院判了赔偿却拿不到……老伴还在床上等药救命啊!”声音颤抖得像风中落叶,郭策瞥见老人棉袄领口露出的病号服,心里瞬间揪紧。
当天,郭策跑遍法院执行局调阅卷宗,又赶去被执行人所在社区了解情况,忙到傍晚才回单位。推开接待室门,他看见张大爷正蹲在墙角啃干馒头,见他进来,还慌忙把馒头往怀里藏。“大爷,先跟我去医院看看大妈,您的事我盯着。”郭策的话让老人红了眼眶。三天后,当郭策告知老人已协调法院执行到部分赔偿款时,老人激动得要下跪,郭策赶紧扶住,这才看清老人棉袄后颈磨破的补丁。后来,他又为老人申请到3万元司法救助金,从此,老人每次路过检察院,总会捎来一把自家种的青菜:“这黄瓜没打药,甜着呢!”
这样的故事,在郭策的工作中并不少见。他始终秉持“如我在诉、如我求助”的为民情怀,严格落实最高检“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要求,累计接待群众来访500余人次、办理群众来信200余件次、处理网络来信及12309热线近400件次,按期回复答复率始终保持100%。截至目前,他已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2件,发放救助金52.75万元,帮助50余名困难群众缓解生活压力、重拾生活信心。不仅如此,他还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协调民政、人社、医疗等部门开展多元化帮扶,实现 “一次性救助、长期性关怀”,有效防止群众因案返贫、因案致困,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因此被信阳市文明办授予“全市文明优质服务标兵”称号。
去年冬天,三十多岁的王女士抱着旧相册找到郭策,一坐下就泪如雨下:“我今天来不是要翻案,就想让你听听,我丈夫那天到底是在哪儿。”王女士的丈夫因“盗窃”被判刑,三年来,她始终不信老实巴交的丈夫会做这种事。翻开相册,里面满是一家三口的合影,最显眼的是女儿戴红领巾的照片。交谈中,郭策发现王女士总下意识按着手腕,追问后才知,为给丈夫申诉,她一天打几份工,累出了腱鞘炎。看着王女士带来的女儿作文里“爸爸是好人”的字样,郭策暗下决心:“一定要查清真相。”
他反复调阅当年卷宗,发现关键证人证言存在矛盾,又多方查找王女士丈夫单位的考勤记录,一点点拼凑出其案发时的行踪。三个月后,案件找到新证据,正式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王女士捂着脸哭得像个孩子:“我就知道,他不是那样的人……”这起案件后来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郭策也凭借过硬业务能力,先后获“信阳市控告申诉检察业务标兵”“全市检察机关刑事检察部门优秀书记员”等称号,入选全省、全市控申检察
今年五月,一对邻居吵吵嚷嚷冲进检察服务中心。李婶指着赵大哥骂他砍了自家树,赵大哥红着脸反驳,说李婶的树根扎坏了自家地基。这类纠纷本可转交其他部门,但郭策注意到李婶手里的降压药和赵大哥胳膊上的抓痕,没急着讲法条,而是泡上两杯茶:“您二位先歇会儿,我给您讲个故事。” 他说起去年另一对邻居为一尺地界打了三年官司、最终两败俱伤的事:“您二位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像这茶杯和茶盖,离得近才暖和。”
随后,郭策带两人到现场查看地界,又请来老支书回忆当年分地情况。当赵大哥主动说“我赔您棵新树苗”,李婶也松口“我让您半尺地”时,夕阳正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脸上。后来,李婶特意送来自己蒸的包子:“小郭,你们不是光讲法,还懂人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郭策还主动探索创新,总结出反向审视“四步走”工作法,通过梳理办案环节中的问题,推动执法司法行为规范化和检察履职提质增效。依托这一方法,他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信访多年的“钉子案”“骨头案”,相关经验被《检察日报》《河南法治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还被信阳市人民检察院评为“2024年度信检品牌”。
下午六点,送走当天最后一位来访群众,郭策轻轻关上12309大厅的门。这扇门明天会准时开启,而他,依然会站在门后,带着“解开群众心结”的初心,等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用坚守与担当,继续书写新时代检察干警的为民答卷。(何红 胡传仁)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