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积极响应
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学生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出色的创新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分别荣获全
创新推出“2+1”机器人课程模式 全面激发学生潜能
学校总结创新推出“2+1”机器人课程模式,全面激发学生潜能。“2”代表课程的双重融合:一是将机器人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科技的应用价值;二是推动机器人课程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1”代表模块化教学:通过分解优化课程内容,采用“总-分-总”的教学逻辑,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显著提升学习效率。这一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更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日常生活融合: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理解知识,学校将机器人课程内容融和日常生活。例如设置智能门禁锁、智能夜灯、超声波距离探测仪等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编程、传感器应用等基础知识,将抽象理论具象化,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其他学科融合:机器人课程深度融合STEAM教育理念,将科学、艺术和数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臂操作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几何原理,更将其应用于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深入理解几何形状与空间关系对机械臂运动轨迹的影响。同时,课程还与科学、计算机、艺术等学科紧密联动:如科学课堂中的力学原理帮助学生优化机器人结构设计;计算机课堂中的编程算法为机器人注入“智慧”;艺术课堂则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将美学融入机器人外观设计。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通过实践项目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助力全面发展。
(三)优化分解课程模块:机器人教学采用“总-分-总”的模块化设计: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课程伊始,学生先了解机器人整体结构及核心部件的功能,建立全局认知;随后深入学习灰度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单个模块的原理与应用,夯实基础;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完成机器人巡线等综合任务。这种“整体-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显著提升了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科学选拔 打造高效团队
(一)选拔流程优化:学校采用“趣味测试+实践挑战+创意展示”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通过趣味问答和简单任务,考察学生对机器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理解;第二阶段限时完成机器人搭建与编程任务,检验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第三阶段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简单材料设计创意机器人并演示功能,展现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流程层层递进,兼顾趣味性与挑战性,旨在选拔出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潜力的科技竞赛
(二)团队协作模式:在确定队员后,立即进行了分组,并根据每位同学的特长分配了相应的职责。擅长创意的同学负责构思机器人有趣且实用的功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专注于机器人的组装;而编程能力突出的同学则负责编写程序,确保机器人能够按照指令运行。这种分工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优势,使团队协作更加高效。
学校社团赋能精细化辅导 助力学生发挥
为确保学生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学校利用社团课和课余时间组织集训,并结合心理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竞技状态和能力。
1. 任务拆分学习:化繁为简,步步为营 。
将复杂的赛项任务拆分为小而明确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完成标准。通过定期检查任务进展,动态调整学习计划,确保学生稳步提升。
2. 算法分层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以路径规划算法为例,从简单的直线规划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地图中的转弯、路口识别等高级任务;避障算法则从基础障碍检测升级到多障碍智能避障,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核心技能。
3. 操作精细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将机器人操作优化细分为速度控制、精度调整、动作连贯性等小任务,通过反复练习和调整,逐步提升机器人性能,确保比赛中的稳定发挥。
4. 规则深度剖析:吃透规则,精准发力。
按比赛环节、评分细则和特殊规定等模块,深入解读赛项规则,帮助学生明确得分点,避免失误,最大化比赛表现。
5. 模拟赛实战演练:以赛代练,查漏补缺。
每周安排1-2次模拟赛,细化比赛场景,涵盖场地布置、任务类型及突发状况应对等内容。赛后进行复盘总结,针对性改进薄弱环节。
6. 心理辅导跟进:调整心态,从容应战。
学校邀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会应对压力,在比赛中保持冷静与专注,展现最佳状态。
通过系统化的赛前辅导,致力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比赛中突破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为学校未来的竞赛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深度融合了STEAM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学习(PBL)方法,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契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学校将继续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