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周燕,坚守在特殊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已有十八年。11月1日,当记者走近了解她时,她坚定地说道:“做这些特殊孩子的‘老师妈妈’,不为别的,就为那一瞬间期盼的眼神。”
“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班上一共有九名学生,都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有的智力残疾,肢体也残疾;有的不会说话、口齿不清;有的喋喋不休,有的烦躁不安;有的甚至跳起来大喊大叫。”提及初次接触这些孩子,周燕坦言,内心确实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就茫然无助的时候,一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我低头一看,是个小女孩正用呆滞的目光看着我,不太明亮的眼神中仿佛带有一丝期盼。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要留下来。”周燕说。
自此,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周燕在全新的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讲课,不知该如何跟学生相处,她都一一寻找良方来应对。“这个岗位很特殊,特殊到必须‘手舞足蹈’着和学生交流。我不断调整心态,告诉自己不能打退堂鼓,要想办法改变眼前的状况。我每天都会查阅资料,了解智障孩子的特点,再仔细观察揣摩每个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周燕说。
很多时候,这些孩子的行为很难自我控制,教室里经常狼藉一片,所以不管有没有课,周燕总喜欢到教室去转转。“我把孩子们制造的垃圾捡起来,帮他们擦擦鼻涕,用热水给他们洗洗脸、洗洗手,整理一下衣服,带着他们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时间久了,没人再随便乱扔垃圾,教室变干净了,孩子们也养成了良好习惯。”周燕笑着说,“我还常跟家长沟通,尽量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地表扬他们,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于是,周燕在课堂上做孩子们的老师,课外做孩子们的朋友,生活中做他们的慈母,引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进行生活自理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当我第一次听见学生开口说‘老师,妈妈!’,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为自己,也为了我的孩子们。”回忆与孩子相处的瞬间,周燕的眼角略有些湿润。
心存大爱,育人铸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燕更是每天编发信息让师生和家长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动态,又主动跟社区联系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为了让学生们在家也能够有效地学习,她还拍了一段段鲜活有趣的教学视频,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做到“停课不停学”。周燕表示,她还把女儿也动员起来一起做志愿服务活动,并加入了浉河区妇联组织的防疫巾帼志愿服务队,只想多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十八年,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更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关心和学生的爱戴。我会把这一切化成工作的动力、生活的热情,用坚守创造奇迹,用爱心静待花开。”周燕说。(刘泽鲲 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