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罗山县楠杆高级中学教师张晓芳:何以兴国 唯有科技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5-10-31 15:04:31    来源:信阳教育电视    

      在河南省罗山县的一所乡村高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身形娇小,初见时并不起眼,可那双眼睛里总闪烁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对祖国的深情。她就是被学生们亲切唤作“科技园丁”的张晓芳老师。

      十六年来,这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凭着对科技与教育的执着,在资源匮乏的乡土校园里,播撒科学的种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热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生,带着他们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屡创佳绩,用科技的力量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2008年,张晓芳老师来到罗山县楠杆高级中学任教。面对农村学生科学基础薄弱、动手能力不足、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且学校设施简陋的现状,她没有退缩,反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要在这所乡村中学推开科技教育的大门,让农村孩子也能触摸到前沿的科学知识。

      “记得第一次带孩子们做科学实验,他们连最简单的电路都搭不起来。”张老师笑着回忆。为了补上这一课,她领着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琢磨各种小制作:叠纸飞机时研究空气阻力,搭积木时摸索结构平衡,竖立生鸡蛋时探究重心原理……这些贴近生活的活动,不仅磨出了学生们细致认真的性子,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让他们在一次次尝试中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在成功的喜悦里埋下对科学的好奇。

      她指导学生开展的“磁力作用与碰撞原理研究”项目,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摸清了磁力的特性、吃透了碰撞的规律,最终自主设计并制作出“磁力加速器”。这个项目不仅拿下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更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从构思到动手,从验证到收获认可,这份成就感足以照亮往后的探索之路。

      张晓芳老师总善于从生活里捕捉科技教育的契机。一次,她发现学生们对无人机充满好奇,便立刻领着大家动手:用竹片做骨架,塑料膜当机翼,配上微型电机,一块块不起眼的材料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简易无人机。尽管这些“土发明”飞不高、飞不远,学生们却在制作中弄懂了空气动力学、电路连接的门道,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悄然生长。后来,见学生们对无人机操作兴趣愈发浓厚,张老师又多方奔走,筹钱购置了4台小型无人机。她带着学生们砍竹子、弯铅丝,亲手搭建比赛障碍,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最终,这支乡村队伍在2025年“中国机械总院杯”信阳市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上荣获一等奖。

      为了给热爱科技的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张晓芳老师在学校成立了“楠高创新社”。起初,社团里只有3名学生,可张老师毫不在意,雷打不动地定期开展活动。她从最基础的科学实验教起,像春雨润物般引导学生走进科技世界:有时是电路组装的小挑战,有时是机器人编程的入门课,有时是脑洞大开的科学小制作。她格外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每次活动都让大家亲自动手,还常说:“失败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从里面学明白道理。”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们渐渐不怕犯错,敢想敢试,创新的火花越烧越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来,“楠高创新社”从最初的3人壮大至20余人,成为校园最受欢迎的社团之一,更在各级赛事中载誉满满:不仅连续在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多项一等奖,更在全国性赛事中赢得荣誉;社团也于2024、2025年先后获评县级“优秀社团”与“文明社团”称号。

      张晓芳老师的实践,不仅改变了学生,更影响了整个学校与周边地区。看到她的成果,学校领导开始重视科技教育,全力支持社团活动与赛事参与;周边学校的老师也纷纷前来取经,张老师总是倾囊相授,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我只是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做的都是最基础的事。”张老师依旧谦虚,“但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能,乡村孩子也一样。我的责任,就是给他们搭个台子,让这些潜能生根发芽。”

      在她的守护下,科学的种子正在这片乡土悄然生长,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乡村孩子的科技梦想,也撑起一个国家的科技未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熊文琦

    下一篇:信阳市“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 活动走进固始县赵岗乡南天门村
    上一篇:信阳市琵琶山学校:翻开书页 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