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扎根乡土育桃李 丹青绘就童心梦 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大廖庄村小学教师孙圆圆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5-10-13 10:56:35    来源:信阳教育电视    

      在信阳市平桥区较偏远的镇上,有这样一位教师:她用七年光阴坚守三尺讲台,用画笔为乡村孩子描绘艺术天空,用爱心为留守儿童点亮梦想明灯。她就是邢集镇大廖庄村小学美术教师孙圆圆。她努力回到养育她的家乡,成为一名美术教师。

      小学美术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美术教育是孩子思维可视化的表达,能够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增长孩子各方面的知识,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性,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孙老师认为,一个被美滋养过的孩子,才能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才能去发现生命中的美好,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幸福。

      于是,她的美术课上特别注重培养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感知爱与美的能力。她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借助绘画中线条的流畅与断续、苍劲与柔弱,色彩的冷暖与浓淡、鲜亮与灰暗,释放孩子们潜意识下的表达和情感投射。

      甘当乡村教育的“守艺人”

      初到学校的情景令她记忆犹新:全校五个年级,孩子们的美术课都是自己涂涂画画,有的孩子不仅没有画具,就连画本都没有,随便拿张废纸就开始涂涂画画。当问及"知道梵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当孙老师展示绘画作品时,学生满脸忐忑说“老师,我们真的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吗?”面对孩子们眼中的不自信及这样的困境,孙老师没有退缩。她自费购置画材,和学生一起使用,她打破常规教学方法,用五谷作画,用空瓶瓶盖制作玩具,用树叶花草拼粘图画,用泥土捏雕塑。让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美术课。

      让美育在乡土中生根发芽

      在孙老师看来,乡村美术教育不是城市课程的简单复制,而是要立足乡土、唤醒文化自信。她带领学生观察屋檐下的蜘蛛网,发现线条之美;采集夏天的花草创作平面构图;收集秋收后的稻秆,创作立体构成;在网上学习传统剪纸,让艺术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孙老师构建了阶梯式教学体系:低年级"玩艺术",通过游戏感知色彩与形状;中年级"学艺术",掌握基础技法与审美规律;高年级"创艺术",完成综合性艺术实践。她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积极参与学习“”班主任心理培训”,学习让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情感,从而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

      用艺术点亮乡村未来

      乡村的校园没有城市校园设施齐全,孙老师和其他教师以及学生一起用油漆在校园地面上绘制地面游戏。自己绘制地面游戏,每个学生都是激动兴奋的,他们能用自己的创作想法及双手为校园增添美、增添色彩、增添娱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是愉悦骄傲的神情。从此课间时间,校园的欢声笑语更加欢快了。美术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还能增加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憧憬自己的未来。

      虚心求教 不懈耕耘

      她认为成长不应仅限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更高效地实施全面性的教育,她总会虚心地向前辈、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工作经验。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灵活转变教学思路。课后深刻反思,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始终严慈相济,辩证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细心修改批改学生的作品,给予学生发散性的建议,做到不限制、不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从青春正好到而立之年,孙老师把最美好的七年时光献给了乡村教育。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传授技法,更是播撒美的种子。那些悬挂在教室里的学生画作,那些印在板报墙上的彩色手印,那些闪耀在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共同绘就了一幅最美的教育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彩虹。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晓宏

    下一篇:信阳富地燃气:“国庆我在岗” 燃气守护不打烊
    上一篇:固始县幸福小学:一节思政课点亮孩子们青春“强国梦”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