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新学期如期而至。为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和谐健康的法治校园环境,持续推进“护校安园”工作走深走实。连日来,息县公安局各单位深入辖区学校,持续开展“开学第一课”法治宣讲活动,用生动案例与实用知识,为孩子们扣好新学期的“法治纽扣”。
系好文明成长“安全带”
“同学给你起侮辱性外号,算不算霸凌?”“被孤立、被威胁‘不准告诉家长’,该怎么办?”民警结合发生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霸凌不仅是动手打人,言语侮辱、社交排斥、网络诽谤、强索财物都可能构成霸凌,任何让你感到不舒服、被控制的重复行为,都要提高警惕。”
民警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明确禁止校园霸凌,施暴者可能面临校纪处分、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如果遇到霸凌,记住‘三不原则’:不沉默(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不报复(避免以暴制暴激化矛盾)、不旁观(勇敢做正义的‘发声者’)。”现场,民警还邀请学生上台模拟“被索要零花钱”“被恶意造谣”的场景,指导大家用坚定语气说“不”(如“这是我的私人物品,你不能拿!”“请停止这种行为,否则我会报告老师!”)。
拧紧反诈防骗“安全阀”
“免费领游戏皮肤,扫码就能得?小心你的账号和家长的钱包一起‘凉凉’!”“网友说‘转账帮忙解封账号’,其实是骗你垫付资金!”在网络安全防诈骗板块,面对当前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民警针对青少年热衷的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直播打赏等场景,列举了“游戏装备诈骗”“虚假中奖链接”“冒充亲友借钱”“兼职刷单返利”四大高发骗局。
“骗子最擅长利用你们的好奇心和贪便宜心理。”民警现场展示了一个伪装成“明星粉丝群”的诈骗聊天记录——群主以“回馈粉丝”为由,诱导学生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最终盗刷家长银行卡。“记住‘三核实’:核实信息来源、核实对方身份、核实支付风险。”此外,针对“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问题,民警提醒:“不在社交平台暴露学校、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收到恐吓私信立即截图保存并报警;转发内容前先想想‘是否侵犯他人权益’。”同时鼓励学生们向家长普及反诈知识,成为家庭的“反诈小卫士”。
“书包带过长拖到车轮里,会突然绊倒你!骑车时单手扶把耍帅,遇到急刹根本抓不住车把!——这些看似‘无所谓’的小习惯,可能让你瞬间受伤!”
课堂上,民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摒弃枯燥的法条宣讲,转而以“案例+互动”的形式展开。民警直接“戳”中了学生们日常出行的“小毛病”。例:一名穿长裙的女生骑共享单车时,裙摆卷进了后轮,整个人摔倒在地;一名男生边骑车边低头看手机,差点撞上路边停靠的公交车;还有几个学生为了“抄近道”,直接从护栏缺口横穿马路,全然不顾疾驰而来的电动车……“这些画面不是电影特效,是真实发生在你们身边的危险!”民警说道,“很多事故不是因为‘运气差’,而是你们觉得‘麻烦’‘无所谓’的小动作,给了危险可乘之机。”
民警提醒同学们:过马路必须遵守“一停二看三通过”原则,不追逐打闹、不随意横穿马路;乘坐车辆时要全程系好安全带,坚决抵制超员车、无牌无证车及非法营运车辆;未满法定年龄绝不骑行电动车、摩托车上路,骑行自行车需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与规则。
“开学法治第一课”不仅是一堂知识课,更是一次成长的守护,未来,息县公安将持续深化警校联动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坚决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