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罗山县山店乡:茭白满田“绿” 结出增收“致富果”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5-09-28 16:07:03    来源:罗山县人民政府    

      初秋清晨,罗山县山店乡陈楼村的茭白种植基地里,晨露裹着翠绿的茭叶,50多岁的村民董阿姨拖着筐子、拿着弯刀穿梭其间,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咔嚓声,白嫩的茭白便落进筐中:“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两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剥茭白,一天能挣100块,还能给孙子做晚饭,这日子比啥都强!”不远处,十几名村民分散在田间,采收、分拣的动作此起彼伏,装满茭白的箩筐在田埂上摆得整整齐齐,透着满满的生机。

      这片160余亩的茭白田,如今是山店乡响当当的“产业地标”。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低洼地?“当时看中茭白的市场前景,可土地流转、技术门槛都是难题。”基地负责人董先生回忆,关键时候是乡委政府伸了手——不仅派干部逐户沟通协调,理顺土地流转事宜,保障村民合法收益;还主动对接相关部门,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从育苗、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给基地工人和周边村民。就这样,曾经的“闲置地”,一步步变成了“增收田”。

      “您尝尝,咱这茭白直接生吃都甜!”董先生拿起一根刚采收的茭白,脆嫩的口感里带着清甜。他介绍,茭白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低脂低糖,正好契合当下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需求。在乡政府协调的技术支持下,基地打破了传统单季种植的局限,摸索出“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的双季模式:常规单季亩产只有4000到6000斤,双季种植后亩产最高能突破1万斤,产量翻番的同时,肉质更细嫩、甜度更高,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去年我跟着基地学种了2亩茭白,光这一项就挣了3万多,比种玉米、水稻强太多了!”村民陈先生笑着说,现在村里有20多户村民跟着种茭白,形成了“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

      产业要稳,销路得通。为了让“鲜茭白”卖得远、卖得好,基地自建了200立方米的冷库,刚采收的茭白及时入库,能把保鲜期延长到30天,避免了集中上市的价格波动。而销路的拓宽,更离不开乡政府的“搭台”:去年茭白丰收季,乡里组织电商培训,帮基地开通了“助农直播间”,首场直播就卖出500多斤;还牵线对接了信阳、南阳等地的5家大型商超,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茭白一采收,就有冷链车直接拉走,根本不愁卖。“今年市场批发价稳定在4到6元一斤,按160亩、亩产8000斤算,基地全年收益能突破150万元,还能带动60多人稳定务工。”董先生算起收益账,语气里满是底气。

      眼下,基地的规划又有了新延伸——探索“茭白+生态鱼”种养循环模式。陈楼村支部陈书记得知他的想法后,她就第一时间联系了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后续会派专家来测水质、选鱼苗,给基地做全流程技术方案。董先生望着连片的茭白田,眼里满是期待,“要是模式跑通了,茭白枝叶能给鱼遮阴、净化水质,鱼的粪便又能当茭白的天然肥料,既省了化肥钱,又能多一份生态鱼的收入,真正实现‘一地两用、效益翻倍’。”

      从一片茭白田,看一个乡的产业振兴路。如今在山店乡,茭白不仅是满田的“绿色风景”,更是村民手中的“致富钥匙”。山店乡刘龄鹤说:“我们就是要把特色产业做精做透,让更多‘田间好物’变成‘增收好礼’,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底气越来越足。”阳光下,翠绿的茭叶随风摆动,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增收故事,也预示着山店乡更红火的未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

    下一篇:信阳文化艺术学校: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校园平安
    上一篇:息县妇联联合县应急管理局开展“信好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