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汤汤,千年不息,流淌着润泽万物的河水,更滋养着一方文明的精神血脉。在息县大地上,平凡的人们以善举书写新时代的精神史诗,让温暖如淮水般绵延不绝。
从田间乡野到城市街巷,从讲台到岗亭,“身边好人”不断涌现,成为息县最动人的风景。农民、医生、警察、退役军人、教师、工匠……他们以平凡之躯行不凡之举,用勇气诠释担当,以坚守铸就伟大。截至目前,息县已有2人荣登“中
息县人的勇敢,体现在“见不得别人落难”的本能中。每当危急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诠释刻在骨子里的侠义精神。
9月6日,渡淮大桥上一女子坠河。51岁的黄超毫不犹豫,从18米高的桥上跃下,在市民曹永生协助下成功救人。事后他淡然表示:“就想着赶紧救人。”这朴实话语,深植义勇气质。他们的行为被确认为见义勇为。
7月9日,酷暑中,60岁的贴瓷砖工人徐克臣路遇走失幼童,立即停车抱起孩子,逐户寻亲直至黄昏助其团聚。他说:“贴砖要方正,做人要厚道。”道出了息县人的良善与担当。
2024年5月3日,小茴店镇村民杜强在闾河发现4名少年溺水,他毫不犹豫跳入河中两度潜救,全部救起。无独有偶,前一日同镇的易炳锋在广东惠州勇救溺水母子3人。两地千里,同频共振,诠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厚善缘。
如果说危急时刻的勇敢是本能回响,那岗位上的坚守便是息县人融入骨血的执着。
从警20年的项店派出所副所长栗伟,摩托车上总挂着一册民情笔记,记录百姓所需。“能办的想办法办,不能办的讲清楚。”他常说。他的儿子在作文中写道:“长大要像爸爸一样帮人。”善的种子悄然播下。
退休教师夏义高生活俭朴,却资助千余名困难学生。他节衣缩食,点亮无数学子前程。受助学生信中写道:“要像您一样,把光传下去。”
彭店乡武装部干事李高山曾在执勤时以军装为老人止血。他说:“军装穿在身上,责任就记在心里。”在他的影响下,更多年轻人接过“责任”接力棒,坚守为民初心。
这些平凡的坚守,汇聚成不平凡的力量,在一代代息县人身上接续。
善意的生长,离不开制度的培育与社会的呵护。息县通过健全选树机制、强化礼遇保障、创新宣传方式,让“好人好报”成为鲜明社会导向。
全县已建成23个文明实践所、364个文明实践站,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的重要阵地。“巾帼志愿服务”“孝老爱亲饺子宴”“大学生暑期支教”等品牌活动,持续释放温暖能量。
如今,栗伟所在的派出所迎来了新民警,他们跟着前辈走村入户,续写民情手册;夏义高资助过的学生中,有的学成归来,站上讲台守护梦想;李高山身边的年轻干事们,履职尽责,践行誓言。
息县定期举办“向榜样致敬”活动,通过表彰分享、提供免费体检、优先就业等礼遇,增强好人的荣誉感。2024年4月11日,息县人民医院护士李自力路边救人后获评“息县好人”。她感动地说:“只是做了小事,却受到如此关怀,让我更想传递善的力量。”
一善引众善,微光成星河。9月16日,息县妇幼保健院职工何柳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县第5例、首位女性捐献者。自2014年加入中华骨髓库,她默默等待十一载,终让生命种子萌芽。如今,息县已有400余名志愿者加入骨髓库,年均无偿献血量达200万毫升,善意如淮水奔流,不断汇聚。
息县大地,善心绵延。从“该伸手时就伸手”的勇毅,到“做人要厚道”的本分,从“为民办事”的承诺,到“把光传下去”的信念——这些深植血脉的文明基因,让“好人现象”蔚然成风,绘就出一幅鲜活动人的精神画卷,在淮河岸畔奏响温暖时代的长歌。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