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春潮涌动,绿意盎然。4月1日至2日,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00余名劳动教研员、20项“绿色点亮生活 健康护佑生命”(以下简称“绿健”)专项研究课题组代表及“绿健”活动专家指导组齐聚濮淮大地,参加河南省乡村学校“绿健”主题实践活动工作研讨会暨“绿健”专项研究课题集体中期检查活动,共同探讨乡村劳动教育绿色发展新路径,实地探访信阳市息县乡村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共谋乡村教育振兴蓝图。
开幕聚共识。以绿色为笔,共绘教育振兴蓝图。4月1日下午,开幕式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中拉开帷幕。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绿健”主题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组长汪豪浩,信阳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协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市教体局
“作为‘中华第一县’,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息县整合县十二小闲置土地打造‘耕读小院’,联动新华书店建设劳动农谷研学基地,让劳动教育扎根乡土。”贡少辉的致辞,介绍了息县特色的“绿色+劳动+科技+健康”育人新模式,道出了息县劳动教育的“绿色密码”。
汪豪浩现场“划重点”:立足新基点,明确方向,深化对“绿健”活动的战略认识;聚焦新成果,强化研究,引领带动活动“质效”双升;锚定新目标,解放思想,破解活动推进中的难题瓶颈,以更高站位审视“绿健”工作的价值,以更高标准深化推动活动实施,真正将活动开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绿健”活动的核心理念真正融入乡村教育的血脉,长效助力乡村学校特色内涵发展。
实地取真经。从耕读小院到“智慧农谷”,绿色教育落地生根。废弃的十亩荒地如何变身育人沃土?息县第十二小学以实际劳动教育成果给出了令人惊艳的答案。
参会人员走进息县第十二小学,实地观摩“耕读小院”劳动基地。该校将校园近十亩荒地重新改造升级,开辟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绿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绿色文化浸润、绿植种植认知、环保手工、食育文化等特色课程,构建“校内有基地、班班有项目、人人有实践”的劳动育人体系,成为绿色教育的创新范本。同时,县中等职业学校的烘焙专业、县二幼和县二十小的食育课堂、县二小的扎染社团、县一中和三中的科技社团,县十一小的非遗文化传承社团等齐聚活动现场,为参会的老师展示了一场“五育融合”的视觉盛宴。
随后,与会者前往息县项店镇,一同走进金色麦浪课程的核心载体——智慧农谷研学基地,共同体验从课堂到麦田的研学之旅,探寻“劳动+文化+科技”的育人模式。该基地通过“农耕智慧的时空解码”“数字麦田的智慧呼吸”“酒麦产业创新工坊”“小麦生长观测区”“麦食工坊与未来粮仓”等展区,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培养从田间到舌尖的劳动觉醒,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课题显成效。20项“成果”晒单,照亮乡村教育新路径。活动期间,来自全省20项“绿健”专项课题分为两组,轮番“晒单”,亮点纷呈。《二十四节气教育融入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基于“绿健”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等课题,聚焦“农耕课程开发”“跨学科融合”“乡土文化赋能”等方向,展现实践育人新路径;《城乡教育联合发展共同体在“绿健”主题实践研究》《“五育”视野下乡村小学中医药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等课题,围绕“绿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五育融合实践”“城乡教育共同体”等主题,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模式。
同时,专家们还就“绿健”课题现场点评,系统阐述“绿色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指出乡村学校应立足本土资源,构建“自然即课堂、劳动即教育”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此次活动,通过“理论研讨+实地观摩”的形式,为全省乡村学校绿色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息县在耕读文化、智慧研学等领域的探索,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悉,息县将继续以“绿健”活动为纽带,推动更多乡村学校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何红 胡译丹 赵伟)
责任编辑:张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