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在乡村振兴上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速推进“产村融合”、多元化提升“农文旅”链条效能,通过搭好平台、优化服务、用好人才、建立机制,打造新乡村“触网”式运营,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点亮了乡村振兴引擎。
一是党建引领搭平台。发挥党组织先锋力量,成立西河湾农耕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整村运营、业态招商、研学引流等方面为西河乡村振兴运作“量体裁衣”,全湾村民以山场、耕地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合作社负责整个西河村的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流转50亩土地打造“孩子的小院”农耕研学实践基地,策划形式多样的农田观光体验和研学实践活动,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化经营能力。
二是 优化服务求质效。打通能人回乡、资本下乡两个通道。解决能人回乡流转农房、宅基地以及农村产权融资等政策制约。从合作社层面,推出“零门槛入驻、一站式证照办理、政策咨询、就业创业培训、创业跟踪服务”等五项措施,和来村创业者结对子、免租金,让能人回乡有劲头、资本下乡有前途。
三是用好人才谋发展。用好归乡人、原乡人、新乡人三类人员。通过返乡人张思恩发动全体村民组建合作社,搭建西河村发展平台,带动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吸引新乡人崔晓丽、胡静泓、匡建新、杨咏墨等城市居民定居西河村,创办“西河书苑”“枫杨树下”“贰两毛尖”“西河水墨清华美术馆”等,推动农旅产业创新发展。带进新理念,开展“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培训活动,培育农村带头人60人,带动原乡人张胜利、王家梅等创业,注入西河村持续发展动力。
四是完善机制促振兴。建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项制度。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决策共商制度,由合作社社员集体商议招商、免租、分红、入股等重大决策,实现群众的事让群众做主。建立村庄共建制度,村内小型项目由合作社统一承建,社员共同参与,变政府单打独斗为发动群众一起干。建立经营共管制度,对民宿、农家乐、店铺等,制定服务评分标准,组织游客打分、商户互评、村民互学,实现共同管理、共同提升。建立成果共享制度,对财政投资折股量化,设定集体股,合作社社员配置资源股、成员股和贡献股,形成一套合作社、社员、村集体完善的占股分红机制,实现收益共享。(刘泽鲲)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