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油锅里飘香的馓子,蒸锅中甜醇的米酒,家家户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冬季美食制作,这些传承已久的手艺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冬日里一抹温暖的记忆。
11月27日,清晨六点,天还未亮,城东老社区的公共厨房已经灯火通明。十几位居民各自占据一隅,面前摆满了面粉、猪肉、萝卜等各种食材。空气中弥漫着花椒、八角的香气,油锅滋滋作响,这是冬日里最熟悉的交响曲。
“今年我们约好了一起做油炸食品,我负责馓子,老王做酥肉,李姐做萝卜丸子。”正在揉面的赵阿姨边说边熟练地将手中的面团拉成细条,“人多力量大,一天就能把过年要用的炸货都准备出来。”
旁边的油锅里,金黄的麻花和酥鱼在热油中翻滚。几位老人围坐在一旁,一边摘着萝卜的根须,一边聊着家常。“冬天做萝卜丸子最合适,”六十三岁的陈大爷说,“萝卜正当季,炸好的丸子能做汤能烧菜,孩子们都爱吃。”
一社区民房内,几位居民正在制作甜点。花生、芝麻的香气与糖浆的甜味交织在一起,让人食指大动。“我每年都要做枕头酥和花生糖。”正在熬糖的张女士说,“家里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我要多做点,给他们寄去。”
室外温度已接近零度,室内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蒸锅冒着白茫茫的蒸汽,砧板上传来有节奏的切菜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在城南的一个院落里,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挂满了香肠、腊鸡、腊肉、腊鱼。这些腌制品的油脂在冬日阳光下闪闪发光,成为这个季节独特的风景。“今年特意多做了些腊味,”正在翻动腊鱼的王奶奶说,“儿子在上海工作,说最想念家乡腊鱼的味道。”
顺丰快递站点前,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忙着打包一个个装满美食的纸箱。“每年这个时候,我们这里的包裹量都会增加三成以上。”快递员小刘说,“大多是父母给在外地的子女寄送自制食品。”
正在寄包裹的孙女士仔细地封着箱子:“这里面有我自己做的芝麻片、蜜角,还有腊肠。女儿在北京工作,过年不一定能回来,给她寄点家乡味。”
这些冬日里的忙碌场景,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傍晚时分,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厨房里飘出的食物香气在寒冷的夜空中弥漫,快递车辆载着沉甸甸的思念驶向远方。这些看似普通的传统美食,串起了千家万户的温情,成为冬日里最暖人心的风景。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一些味道,能够穿越时空,将游子的心与家的方向紧紧相连。(刘泽鲲 朱丝语)
责任编辑:秦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