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阳市浉河区文明校园创建紧扣“培育时代新人”核心目标,构建起“制度引领、五育融合、多元协同”的文明校园生态体系。目前,浉河区全国文明校园6个,省级文明校园4个,市级文明校园31个,立足区域优势,深耕“一校一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教育实践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浉河经验”。
多维赋能,构筑文明校园创建根基
红色基因浸润,筑牢思想底色。浉河区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转化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挖掘本地红色遗址、革命人物事迹(如李芳烈士事迹),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矩阵”,为文明校园创建注入厚重的精神养分。
顶层设计引领,完善制度保障。浉河区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同、学校主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文明校园创建实施方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明确全员德育责任清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育人网络。
“一校一品”战略,激活特色动能。坚持“分类培育、错位发展”,引导学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在科技创新、红色传承、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家校协同等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千校一面”,让每所学校都成为文明校园创建的“特色窗口”。
突出特色,打造文明校园创建新路径
德育铸魂,构建立体化思想道德培育体系。开设“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经典诵读”“探寻红色足迹”,将红色教育与五育并举结合,强化思政育人。通过“童心向党”主题升旗仪式、“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让理想信念教育从“说教式”转为“沉浸式”。积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通过树立身边的优秀榜样,激励学生自觉践行良好行为规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胜利路学校创新推行“诗意德育”,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巧妙融入诗词文化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信阳市第九中学凭借扎实的教育质量和丰富的育人成果,荣获“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海军青少年航空兵优质生源基地”等多项荣誉;信阳市第七中学构建“文化浸润+多元体育”立体育人生态,通过基础课程提质、大课间焕新、校外联动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坚韧品格;浉河中学践行“一个不能少,个个都阳光”理念,建立心理辅导室、开设阳光成长课程。
文化赋能,打造特色化育人品牌矩阵。科技创新点燃梦想,信阳市第三小学组建创客团队、创设“未来学院”,系统推进编程、机器人等课程;信阳市第九小学每年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等互动体验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科技教育浉河模式”。红色传承厚植家国情怀,董家河镇绿之风李芳希望小学以“传承李芳精神”为核心,通过烈士纪念日祭扫、李芳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将“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涵养品格,春华学校以“经典诵读进课堂”为特色,将《论语》《弟子规》等纳入校本课程,打造“文明的乐园”;第十三小学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五育融合”,将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后服务,让学生在浸润中树立文化自信。
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成长支持网络。家校社协同破壁垒,信阳市第九小学创办全市首家“家长成长学院”,推行“学生入校、家长入学”双轨机制,通过家长课堂、亲子劳动研学等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浉河中学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实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特殊教育彰显公平温度,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以“慈爱守护生命”为核心理念,通过康复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学生融入社会,获评“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成为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文明校园创建“浉河模式”
坚持“德育为先”,构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灵魂工程”,建立“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四维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生活化,让文明理念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深耕“特色办学”,激活学校内生发展动力。浉河区鼓励学校立足地域文化、办学传统挖掘特色,通过“一校一品”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让每个学校都能在文明校园创建中找到“发力点”。
强化“协同共治”,凝聚多元育人合力。建立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尤其注重家校社协同创新(如家长成长学院、社区资源共享),打破教育边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学生成长营造全周期支持环境。
突出“以文化人”,打造浸润式文明校园生态。将文明校园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通过环境文化熏陶(如红色文化长廊、文明标语景观)、精神文化引领(如校训、办学理念)、制度文化规范(如德育评价体系),让文明成为校园最鲜明的底色。
浉河区文明校园创建的实践表明,校园创建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创新载体、凝聚合力”。从红色基因的深度挖掘到特色品牌的精准培育,从制度保障的顶层设计到家校社协同的落地生根,每一项探索都彰显着“以生为本”的教育初心。未来,浉河区将继续以评促建、以创促优,让文明校园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为全市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浉河经验”,让文明之花在校园持久绽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