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秋雨中的抢粮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一线护航豫南粮仓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5-10-10 15:13:40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秋分已过,寒露将至,豫南大地的稻田里,正上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粮战”。连绵阴雨给信阳地区的秋收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9月28日至30日,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信阳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扶定率团队成员一行4人,深入罗山、光山两县的生产一线,调研灾情、指导生产,为保障家粮食安全、稳住中原“粮袋子”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线直击:金色稻田里的“忧”与“急”

      服务团一行马不停蹄,足迹遍布罗山县子路镇、东铺镇、罗陈乡及光山县文殊乡等多个农业重镇。在问津合作社、卓实合作社、泽润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田块里,本应昂首挺立等待丰收的金色稻浪,出现了局部倒伏,持续阴雨天更催生了令人揪心的穗上发芽现象。

      “我们这块田,品种本来抗倒性不错,但雨下得太久了,地都泡软了。”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望着田地,语气焦急。这种“忧”与“急”,是当下许多种粮大户心态的真实写照。段斌研究员俯身仔细查看稻穗情况,并与合作社成员现场测算发芽率,评估品质损失,每一组数据都关乎着农户一年的收成。

      政策赋能:“双抢”一线的“硬核”行动

      面对天时不利,人与政策的合力成为破局关键。罗山、光山两县涉农部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将水稻“双抢”(抢收、抢烘)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积极组织调度各类农机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利用每一个降雨间隙,“人歇机不歇”地开展抢收,确保成熟稻谷“应收尽收”。

      在政策的有力驱动下,各粮食烘干点化身成为这场战役的“中枢神经”。它们全天候满负荷运行,火力全开,将“应烘尽烘”落在实处,最大限度地将天气造成的产后损失降至最低。据统计,在专家组调研期间,两县抢收进度已分别达到40%和70%,一系列高效的组织协调工作,展现了基层执行力的“硬核”速度。

      体系支撑:科技“及时雨”润泽田间地头

      作为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扶定研究员此行为豫南粮仓带来了另一场“及时雨”——精准的科技服务与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他提出三点系统性建议:

      “看天吃饭”更要“知天而作”:必须紧密依托气象预警信息,建立收割应急响应机制,科学调度,抢抓每一个无雨窗口期,与天争时。

      “田间管理”是抗灾根基:要立即组织人力,对积水田块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这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增强作物自身抗逆性、预防进一步倒伏的长远之策。

      “信息联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建议由县级主管部门牵头,快速建立覆盖主要乡镇的“烘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发布各烘干点的设备空闲情况、服务能力与地理位置,实现县域内收割进度与烘干仓储能力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对接,避免出现“谷等机”或“机等谷”的资源错配。

      这些建议不仅着眼于当下解困,更从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为构建区域水稻生产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供了清晰路径。秋风带着凉意,但遍布田野的收割机轰鸣声、烘干塔昼夜不息的运转声,共同奏响了一曲抗灾保粮的奋进乐章。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这次一线调研指导,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也是“藏粮于技”战略在关键农时的具体体现。

      金色的稻谷,是农户的希望,更是家的基石。在政策、科技与人民力量的共同守护下,豫南这片肥沃的土地,正竭尽全力将“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在手”,为端牢“中饭碗”贡献着不容有失的坚实力量。(金宏辉)

    责任编辑:熊文琦

    下一篇:暂无
    上一篇:息县:公交披红承喜事低碳载爱树新风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