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秋分已过,寒露将至,豫南大地的稻田里,正上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粮战”。连绵阴雨给信阳地区的秋收工作带来了
一线直击:金色稻田里的“忧”与“急”
服务团一行马不停蹄,足迹遍布罗山县子路镇、东铺镇、罗陈乡及光山县文殊乡等多个农业重镇。在问津合作社、卓实合作社、泽润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田块里,本应昂首挺立等待丰收的金色稻浪,出现了局部倒伏,持续阴雨天更催生了令人揪心的穗上发芽现象。
“我们这块田,品种本来抗倒性不错,但雨下得太久了,地都泡软了。”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望着田地,语气焦急。这种“忧”与“急”,是当下许多种粮大户心态的真实写照。段斌研究员俯身仔细查看稻穗情况,并与合作社成员现场测算发芽率,评估品质损失,每一组数据都关乎着农户一年的收成。
政策赋能:“双抢”一线的“硬核”行动
面对天时不利,人与政策的合力成为破局关键。罗山、光山两县涉农部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将水稻“双抢”(抢收、抢烘)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积极组织调度各类农机资源,
在政策的有力驱动下,各粮食烘干点化身成为这场战役的“中枢神经”。它们全天候满负荷运行,火力全开,将“应烘尽烘”落在实处,最大限度地将天气造成的产后损失降至最低。据统计,在专家组调研期间,两县抢收进度已分别达到40%和70%,一系列高效的组织协调工作,展现了基层执行力的“硬核”速度。
体系支撑:科技“及时雨”润泽田间地头
作为
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他提出三点系统性建议:
“看天吃饭”更要“知天而作”:必须紧密依托气象预警信息,建立收割应急响应机制,科学调度,抢抓每一个无雨窗口期,与天争时。
“田间管理”是抗灾根基:要立即组织人力,对
“信息联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建议由县级主管部门牵头,快速建立覆盖主要乡镇的“烘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发布各烘干点的设备空闲情况、服务能力与地理位置,实现县域内收割进度与烘干仓储能力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对接,避免出现“谷等机”或“机等谷”的资源错配。
这些建议不仅着眼于当下解困,更从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为构建区域水稻生产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供了清晰路径。秋风带着凉意,但遍布田野的收割机轰鸣声、烘干塔昼夜不息的运转声,共同奏响了一曲抗灾保粮的奋进乐章。
金色的稻谷,是农户的希望,更是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