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一座小桥的修建,如何成为基层民主实践的生动样本?关店乡通过胡庄村便桥修建项目,交出了一份“民意征集-民主票决-全程监督-制度启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答卷,让群众呼声切实转化为民生实效。
民意征集:人大代表走村入户 摸准群众急难愁盼
“桥体开裂、栏杆破损,老人小孩经过都提心吊胆。”今年年初,关店乡人大代表“走访月”活动中,胡庄村村民的诉求迅速引起关注。乡人大随即组织代表实地勘察,证实连接胡庄村与曹黄林镇刘寨村的老旧桥梁确已存在
民主票决:代表手中一票 定夺民生“关键事”
“项目预算是否合理?”“建成后能覆盖多少村民?”在3月31日召开的关店乡第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修桥项目与其他民生事项一同接受全体代表审议。代表们围绕工程紧迫性、资金分配等展开辩论,最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高票通过。“每张选票都连着群众信任,必须慎之又慎。”参与票决的代表坦言,这种“政府提议+人大决定”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让民生项目决策更具公信力。
监督闭环:从“建得成”到“建得好” 人大全程护航
项目落地后,乡人大开启“全链条”监督:乡主要领导带队实地勘察施工进度,县乡两级人大
制度启示:小桥梁里的“民主密码”
胡庄村便桥的修建,折射出基层人大履职的三大突破:通过票决制实现“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的精准对接;以全程监督激活人大职能,破解“重选举轻履职”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从“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正如乡人大在总结中提到:“当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每一件民生实事都会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注脚。”
如今,横跨河道的新桥已通车,桥面平整、护栏坚固。这座小桥不仅连通了两岸交通,更成为关店乡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主地标,见证着基层人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温度的生动实践。 (何红 周传杰 陈志全)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