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凝暑气,万物含光辉。当高大挺拔的香樟树静静地沐浴阳光,偌大的校园荡漾着浓酽的绿意与学子朝气蓬勃的海浪,教室里呈现出另一番相映生辉的新景象。学生们或伏案疾书,或低声讨论,或小组合作,教师穿行其间,或侧耳倾听,或与同学交流——这并非高考前的临阵冲刺,而是淮滨高中课堂改革的生动图景,在“双减”浪潮中,淮高人上下一心,凝神聚力,落实“学习前置,问题驱动”课改模式,重塑课堂新样态,在新高考变革的洪流中,成功驶入素质与能力并重的新航道,续写恢宏的课改新篇章。
教学模式重塑:课堂因“前置”与“问题”而新生
“唯有给学生呼吸空间,才能培养出会思考能创新的新一代。”教育家如是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吸收,课堂沉闷,学习兴趣易被消磨,主动性积极性被抑制,课不足习题补,课后作业如山,学生疲于应付。针对“如何让课堂焕发生机”“如何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驱动”等问题,学校通过“学习前置,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刻改变了教与学的样态。
(1)学习前置:赋权于学生,让课堂从零起点跃升为起跳的高台。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单”或“导学案”或学习目标,成为学生探索新知的“导航仪”,学生带着路线图和知识的靶标走进课堂,传统的“教师从头讲到尾”,“拱卒式”“捉迷藏”的模式被彻底颠覆,课堂真正成为知识深化、思维碰撞、能力提升的“加工场”“训练场”。
(2)问题驱动:以问启思,让学习在探究的张力中自然生长。课堂的核心不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点罗列,而是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与“任务群”。学生们查找资料自主解决,或交流探讨观点交锋,或分组研讨思维碰撞,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串联。“问题”成为点燃思维的引擎,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锤炼思辨能力,课堂样态由“静听”变为“群议”,由“接受”走向“创生”。
课堂面貌重塑:师退生进,师生共奏学习新交响
随着课改的推进,传统的“40分钟满堂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组合拳”,教师角色从“主演”“主角”变为“导演”“导师”,教学设计也转向以学定教,同时,依据学生真实需要与课堂情势发展,适时及时动态调整。师退生进,催生重塑了学习者的新面貌:学习状态从被动“教我学、教思路”,转向主动“我要学”“我思考我解决”,课堂从沉默的孤岛变为内生自燃的能量场。面对问题,学生不再“等”、“要”、“靠”,而是学会“析”、“研”、“试”,展现了思维的韧性与灵活性。自主学习体悟认知;合作探究深入问题;展示交流共享智慧;短时精讲直击核心。在师退生进的课堂学习中,倾听、表达、商讨、质疑、思辩成为学习常态,核心素养、沟通协作能力在学习实践中自然生长,生命能量也在不断激发互相碰撞中璨然绽放。课后的反思总结,使学习策略日益优化,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大大提升了逻辑思维和自我管理能力,正如挺拔的大树吸纳丰富的能量,舒展躯干,开枝散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学生思维重塑:从认知记忆理解的浅滩驶向生成创造的深海。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
“问题驱动”的课堂,以“真问题”为引擎,链接真实世界,借开放性挑战性问题激发深度思考,驱动推理验证建构,让知识、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外化于题,内化于思。“问题驱动”的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设计一些“有嚼劲”“有想头”的探究题,让学生在思维的风暴中,锻造韧性和灵活性。如语文课上,教师不再分析讲解《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而是抛出“贾宝玉的‘叛逆’是时代悲剧还是个人选择?”请结合文本社会背景论述的驱动性问题。学生查找资料,精读文本,自主探究,分组研讨,观点交锋,旁征博引,思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性思维被点燃升华。历史课上教师抛出:“商鞅变法是强秦之基还是速亡之始”的思辨议题,课堂不再是事件成因结果影响的平面单向知识叠加,而是高级思维的催化剂、思维台风的风暴源。这样一道道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厚度,更重要的是,催生了高级思维的立体建构,发展创造,让学生思维在“山重水复”中一次又一次体验分享“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震撼与奇妙。一个个思维火花的绽放使学生的自信显著增强,精神世界愈发充盈,主动探索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劲,高级思维的光华更加璀璨夺目。如同六月的树木在风雨中愈发强壮,核心素养的根源,在深度学习的土壤里不断向下扎根,悄然而又不停地向深处、更深处掘进,蔓延。
光明在前,大道在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重塑的课堂新样态,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智慧、思维、素养生长舒展的育人新图景,是践行学校“生命成长”、“生命精彩”、“使命担当”价值追求的广阔沃野。它回应着“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呼唤,契向着评价改革对核心素养的深切期待,更指向教育根本的育人之道。
课改没有终点,探索永远在路上。选择课改或许就是选择了一条通向育人之道的破局之路。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野上,每一步行动都在诠释勇气、智慧、担当,且终将跨越重重关山,点亮每个学子的未来。我们也必将看到:热风吹雨干愈壮,课堂重塑续华章!(刘连昌)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