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性,近日,息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推行“远程异地+智能双盲+多地联评”模式,致力于打破传统评标方式的局限性,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营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日前,息县首个“双盲+分散+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息县淮河壹号院建设项目”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完成开评标和定标。该项目招标人为河南城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对息县淮河壹号院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等相关设计服务工作,共吸引4家优质投标企业参与竞标,评标委员会以“盲评”的评审方式,最终由“大某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确定了中标候选人。
“盲抽”收取专家时信息保密。在抽取评标专家时,系统采用随机算法,从庞大的专家库中自动选取,整个抽取过程全封闭进行。专家被抽取后,仅能获取评标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无法提前知晓评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同时,评标专家在进入评标室后,其通讯设备统一封存,通过物理隔离和技术手段,确保专家信息在评标结束前不被泄露,实现了评标专家与投标人的双向信息屏蔽。
“盲评”评标时投标人信息隐藏。在投标文件编制阶段,要求投标人按照统一模板制作标书,系统自动对投标文件中的企业名称、人员信息、业绩等能够识别投标人身份的内容进行加密隐藏处理。评标过程中,评委仅能看到经过处理后的投标文件内容,无法得知具体投标企业,从源头上切断了投标人与评委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
评标效率大幅提升。智能评标系统与双盲评标的结合应用使得评标时间大幅缩短。以往一个复杂项目的评标可能需要数天时间,现在通过系统的自动分析和辅助评审,多数项目能够在一天内完成评标,部分简单项目甚至可以在数小时内结束,评标效率提升了数倍
评标质量显著提高。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评委能够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对投标企业的实力和方案的可行性做出更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双盲评标对评审过程的严格规范和信息屏蔽,减少了错评、漏评现象的发生,评标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公平公正得到有力保障。双盲评标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因素对评标结果的干扰。评委在评审过程中无法得知投标人的身份信息,投标人也无从知晓评标专家情况,彻底避免了 “人情标”“关系标” 等问题的出现,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系统对评审过程的全程记录和监控,也为监督部门提供了有力的监管手段,确保了评标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智能双盲评标体系的建立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服务。投标人通过交易平台即可完成投标文件的上传和相关操作,无需再像以往那样担心因人情关系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降低了心理负担和潜在的不正当竞争成本。同时,评标效率的提升使得项目招标周期缩短,企业能够更快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据了解,息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继续深化科技应用,不断完善智能双盲评标体系。进一步拓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项目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加强与其他地区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远程异地双盲评标常态化,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交易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息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何红 胡译丹)
责任编辑:秦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