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固始县中医院儿科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一名川崎病患儿,为儿童免疫系统疾病诊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固始县中医院儿科团队希望借助这例典型病例的救治过程,帮助广大家长正确认识这一”儿童健康隐形杀手”。
发热皮疹非小事 警惕川崎病信号
据接诊医生饶沛回忆,患儿小舜(化名)入院时已持续高热多日,伴随全身散在红疹,双眼黏膜充血,嘴唇干裂出血,舌头如同草莓般通红,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肛周蜕皮等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儿科团队迅速确诊为川崎病。
川崎病学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冠状动脉病变,
多维度治疗显成效 医患同心创奇迹
确诊后,儿科医疗团队立即启动标准化治疗方案:通过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配合阿司匹林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护理团队同步开展精细化照护,包括每天按时生命体征监测、黏膜护理及心理疏导。在输液时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转移孩子注意力,家长也学会了正确护理方法。
经过系统治疗,小舜的病情逐渐好转。体温恢复了正常,眼睛不再充血,嘴唇和舌头的症状也明显改善,手脚肿胀逐渐消退。出院时,这个曾经萎靡不振的孩子重现笑容。
专家提醒:早诊早治是关键
“川崎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延误治疗。”儿科主任王燕杰强调,该病确诊金标准为临床症状组合,家长需特别关注:持续发热≥5天+以下5项中4项——双眼充血、口唇皲裂/草莓舌、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
研究表明,发病10天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将冠状动脉病变风险从25%降至5%以下。但临床上约15%患儿对首剂治疗无反应,需启动二线治疗方案。王燕杰建议,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伴皮疹时,应及时到有资质的儿科专科就诊。
随着生物制剂等新疗法的应用,川崎病治愈率已超98%。此例成功救治不仅展现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更印证了医患信任配合的重要性。目前医院已建立随访机制,将持续监测小舜的心脏健康,用医学温度守护孩子成长。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