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兄友弟恭的好兄弟
有事互相帮助
说来也是人之常情
但为了一笔16万余元的房屋补偿款
三个人撕破脸面
对簿公堂
究竟怎么回事?
委托保管,昔日亲戚反目
2022年,因道路规划,政府出资征收张氏兄弟俩居住的三间砖瓦结构房屋及两间砖混结构平房,并按照征收规定补偿其16万余元,兄弟二人各8万余元。
发放补偿款时,村委会考虑到张哥身体不适,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张弟身患精神残疾,不方便现场领款,为了让张氏兄弟二人能更好地使用补偿款,特指定张氏兄弟姐夫小陈代为保管,张氏兄弟可根据生活需要支取该补偿款。
现在张氏兄弟俩要求小陈返还补偿款,并且对小陈提供的兄弟两人生活支出费用明细不予认可,小陈却认为张哥因生活开支及住院治疗等原因,自己已多次垫付金额,张哥的补偿款还不足以抵扣自己垫付的金额……就这样,因为这笔补偿款,原本亲密的三人,争执不下,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张氏兄弟俩便将小陈起诉到固始县法院。
释法明理,法院调解挽亲情
承办法官吴春阳接手这个案件时,调解是他的第一个念头。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三人是亲戚,曾经互相信任,因为补偿款闹起的矛盾并不复杂,只要让双方坐下来好好沟通,一定能商议出解决办法。
法官组织了第一次调解,张哥和小陈见面后气氛依旧焦灼,听完两人的争论,承办人思索着,这样的矛盾在农村比较常见,不如把村委会干部请到法庭里,当着村委会的面,面对面调解。
经过两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小陈当场支付张哥房屋补偿款3万元,张弟的补偿款待其村委会指定监护人后,再由小陈将该补偿款交付给指定的监护人保管。至此,该案得以圆满解决。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化解矛盾,只有立足人民法庭沃土才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人民法庭要发挥阵地前沿作用,不断加大诉前调解力度,推动诉源治理,以实际行动传递司法的温度,展现为民的情怀,将“枫桥经验”全面融入人民法庭审判工作,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