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十一年前,姚国辉怀揣梦想踏进光山县法院大门,从斛山法庭到马畈法庭,从审判岗位到执行一线,他用脚步丈量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用温情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司法期待。

从审判台到田埂边

在基层法庭的三年里,姚国辉走遍了辖区内的田间地头。他深知,法庭的工作直面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不仅要“以法定纷”,更要“以情止争”。
一位八旬老人因病卧床,子女却因琐事积怨不愿照料。姚国辉没有简单判决,而是多次到老人家中探望,向乡邻及村委会了解实情。发现矛盾源于日常琐事累积后,他将庭审搬到村口,在乡亲们见证下查事实、讲情理,判决作出后,各方心服口服。
这样的巡回审判,他每年都要开展。三年来审理1356件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超40%,服判息诉率95%,这些数字背后,是老乡们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的温暖转变。听到当事人说“姚法官,我们听你的”,他就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这不仅是案件的终结,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让法治的种子在乡土间深深扎根。
执行路上的“不放弃”
2023年秋天,姚国辉“转战”执行局。他深知,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司法权威的最终体现,面对新的挑战,姚国辉干劲十足。

刚到执行局不久,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就摆上他的案头。外地来光山务工的李某因事故离世,留下年幼的女儿。虽然法院调解成功,但涉事公司迟迟未履行赔偿义务。姚国辉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多次走访企业,讲清拒不履行的严重后果,强制措施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最终促成全部案款执行到位。收到李某家属的感谢信息时,他更加坚信:执行法官的使命,就是将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兑现为手中的“真金白银”。
执行局工作以来,他拘传、拘留被执行人300余名,执行到位金额近4000万元。每一次全力出击,每一回耐心调解,都是为了让公平正义不迟到、不打折。
解法结更解心结
执行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温度。今年6月,姚国辉办理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时,发现被执行人马某虽有履行意愿,却因经济困难难以一次性付清。而申请人李某伤情较重、仍在住院,急需用钱。

面对两难局面,姚国辉没有机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选择做通“人心”的工作,他多次与马某深入沟通,既讲清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也倾听其现实困境,同时带着马某到医院病房与李某面对面协商。病床前的诚恳沟通,让双方互谅互让,最终达成分期履行协议。马某当场支付部分款项,并郑重承诺会按期付清余款。
这样的“善意执行”,是姚国辉一贯的风格。他始终把“法”的刚性“情”的柔性结合,不仅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更努力修复社会关系,促进“案结事了人和”。
从个案到治理
姚国辉始终思考如何提升办案效果。在执行某村委会系列借款合同纠纷时,他发现集体资产处置存在监管漏洞和风险隐患。
他带领团队细致梳理案件,通过执行周例会深入研讨,向相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其“树立正确投资风险意识,强化交易前审查、丰富担保方式、健全全过程监管。”这份建议推动了基层组织资金使用规范化,为集体资金安全筑牢了“防火墙”。
十一年,姚国辉从书记员成长为执行局副局长,两次获评“全市法院先进工作者”,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24年被评为“全省法院先进个人”。
那些挑灯夜战的案卷,那些田埂上的脚步,那些执行到位的笑脸,共同勾勒出一名基层法官的坚守。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姚国辉将继续在家乡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公平,用温情守护正义。
责任编辑:石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