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在商城县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活跃着一群特殊的“银发先锋”。他们褪去法袍,却未卸下司法为民的初心;告别审判台,仍将数十年积淀的审判智慧与法治情怀,化作基层治理的温情力量。“老李”就是其中一位,老李,商城县法院退休法官李波峰,如今是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员,以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智慧”,让多起棘手纠纷尘埃落定,用坚守与担当书写着老有所为的时代答卷。
情理相融解彩礼纠葛
青年小花(化名)与小亮(化名)的“闪婚”之路仓促落幕,却因16万元彩礼的返还问题陷入激烈对峙。情绪激动的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剑拔弩张,案件被移交至县综治中心。此时,拥有三十余年审判经验的退休法官李波峰,成为了这场纠纷的“破局者”。
“彩礼返还不仅是法律问题,更关乎人情事理,硬判不如巧调。”老李深知此类纠纷的症结所在,迅速启动“法院+司法+民政”联动机制,却并未止步于程序衔接。首轮单独沟通中,他化身“法律翻译官”,将《民法典》中关于彩礼返还的刚性规定,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利害分析:“结合你们婚姻存续时间短、彩礼数额较高的实际情况,法院判决通常会综合考虑实际支出与双方过错,与其对簿公堂两败俱伤,不如各退一步寻求共赢。”专业的预判与贴心的疏导,为情绪化的双方注入理性因子,让调解有了坚实的起点。
调解陷入2万元差额的僵局时,老李借鉴“法庭调解”智慧,巧妙引入双方信任的中间人参与沟通。他既坚守法律底线,又兼顾民间情理,提出“返还12万元当场履行”的折中方案,既保障了出资方的合法权益,也为接受方留足体面。“审判追求的是法律正义的精准实现,而调解追求的是矛盾化解的温度与接纳度。”老李的感慨,道出了调解的真谛,也让这起纠纷在法理与情理的平衡中圆满落幕。
借战友情化陈年债
“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怎能因一笔借款反目成仇?”面对张某与王某长达八年的债务纠纷,老李内心满是感慨。三十年前,两人在战场上结下过命交情;三十年后,却因3万元借款对簿公堂,王某两次起诉均因证据不足撤诉,昔日情谊在猜忌中逐渐消磨。
接手案件后,老李没有局限于残缺的证据链条,而是将“情感破冰”作为突破口。他多方辗转联系,终于将躲避多年的张某夫妇请到综治中心。
“咱们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当年能为对方挡子弹,现在还有什么话不能摊开说?”一句饱含深情的问候,瞬间击穿了双方心中的坚冰。凭借退休法官特有的公信力与威严,老李引导双方回忆过往情谊,张某老伴当场坦承“借款3万、已还1万2”的关键事实。
当王某坚持索要高额利息,调解即将功亏一篑时,老李果断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对王某,他冷静分析利弊:“法律上,未约定利息的借款诉求难以得到支持;情感上,为利息僵持不下,可能让好不容易确认的1万8本金再次悬空。”对张某,他语重心长劝导:“老战友在你最难时伸了援手,于法要守诚信,于情要念旧恩。”情理交融的疏导终见成效,张某老伴当场支付8000元,双方约定剩余1万元分期偿还。八年积怨烟消云散,昔日战友握手言和,这一幕,正是退休法官调解智慧的生动写照。
从审判台到调解室,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商城县综治中心吸纳的退休法官调解员,以法律权威为“刚”,以调解艺术为“柔”,用群众信得过的专业素养、听得懂的家常话语,将一件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这支“银发调解队”,正以余热暖民心,用匠心护和谐,成为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坚实力量,让法治的温度在基层治理中持续传递。(张中文 杨悦)
责任编辑:石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