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山县周党镇龙镇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扎根乡村十五载,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的孩子。她就是李双凤,一位以父辈为灯、以初心为石,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教育人。

初心如灯 照亮来时之路

李双凤的教育初心,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童年那盏深夜不熄的煤油灯,和灯下父亲伏案备课的身影,成为她最深刻的记忆。父亲常说:“教书是良心活儿,多一分心思在孩子身上,他们就多一分光明。”
父亲病逝后,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行。有人哽咽道:“要不是李老师,我早辍学了。”也有人红着眼眶回忆:“当年他冒着大雪给我补课,才有了我的今天。”那一刻,李双凤真正懂得了“良心活儿”的含义——教师的生命,会在学生的成长中永远延续。
步履不停 走过崎岖育人路

2010年,她通过招教考试来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周党镇前乡小学。那段崎岖的山路,见证了她的坚守:春日晨雾打湿裤脚,寒冬冽风刺痛脸颊,雨雪后更要推着电动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好几次连人带车摔进荆棘丛,但想到教室里期盼的目光,她又充满了力量。
作为全校唯一住校的女教师,她将二楼电脑室改成临时卧室,用桌子拼成床,独自度过无数漫漫长夜。长期睡眠不足与高强度工作,让她患上神经衰弱,青丝早生白发,却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
以爱为桥 做学生的“教师妈妈”

她始终相信,爱心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学生小梅因母亲早逝、父亲外出打工,与爷爷相依为命。一次高烧40度,李双凤背起她在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赶往诊所。意识模糊的孩子在她背上喃喃呼唤“妈妈”,那一刻,她的心被深深触动。当小梅后来红着脸要归还医药费时,她温柔拒绝:“这是给勇敢小战士的奖励。”
如今在龙镇小学,面对众多留守儿童,她自然而然地扮演起“教师妈妈”的角色——为双手生满冻疮的丁润峰购置羽绒服和手套;利用午休为双腿残疾的丁梦娟送教上门,两年风雨无阻。那条常有恶犬追吠的崎岖小路,因孩子一句“老师下次啥时候来”的期盼而变得意义非凡。
精进不休 打磨有温度的课堂
作为数学教师,她以匠人般的专注打磨每一堂课。单元测试后,她会精心整理错题册,用不同颜色标注错误类型,配上鼓励的卡通表情,让孩子们在纠错中感受温暖。
为让几何图形不再抽象,她自费购置教具,跑遍县城定制可拆解的磁质模型。当孩子们亲手拼接、眼神从迷茫到闪亮时,她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
从教以来,她从未停止学习探索。初出茅庐时精心准备的《笔算除法》课,一路从镇里讲到县里、市里,最终荣获市“教学标兵”称号。县教研室领导感叹:“要不是看了资料,真以为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传承使命 点亮更多教育心灯
如今,作为学校教学骨干,她主动承担起培养新教师的责任,期待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她的丈夫是名律师,每年都会应她邀请为全校学生上义务法律课。他们坚信,在孩子心中早早筑起法律“防火墙”,能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然而,作为女儿,她心中始终留有遗憾。母亲因病重送医时,她因期末工作未能及时陪伴,等到放学赶到医院,才知病情已延误。父亲“要对学生好”的嘱托与母亲苍白的脸庞在眼前重叠,让她第一次质疑自己的“敬业”。
扎根乡土 静候教育繁花
从农村走出的李双凤,深知教育对乡村孩子的意义——它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是照亮未来的光。
冰心先生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对李双凤而言,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是她收获的最美花朵。
乡村教育的路或许崎岖,但她始终坚信:只要紧握初心,必能走出一路繁花。未来,她愿继续以爱为灯,照亮乡村孩子的求学路,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不辍,静待满园芬芳。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晓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