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信阳市浉河区:“三乡人”共筑茶乡振兴新景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5-08-15 16:49:38    来源:今日浉河    

      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的青山绿水间,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幅画卷的浓墨重彩之处,离不开一群被称为“三乡人”的奋斗者——他们是情系桑梓的“归乡人”、扎根沃土的“原乡人”、逐梦山水的“新乡人”。

      清晨,李家寨镇水口庙村的国香兰苑种植基地里,吴法力正精心打理着一盆盆姿态优雅的兰花。“别看这小小一盆兰花,名贵品种能卖到几十上百万。”吴法力笑着说。这位曾在城市经营五金和花卉生意的汉子,2021年毅然返乡,投资建设了24亩现代化兰花基地。

      水口庙村地处大别山浅山丘陵,曾是位置偏僻、产业薄弱的村落,吴法力的归来带来了改变。基地首批引进2.8万盆种苗,培育3000株高端品种,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链,并采取“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成功带动16户村民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在我的家乡,自然环境很适合兰花的生长。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动同乡养兰,使大家共同致富。”吴法力道出了返乡的初心。

      如果说吴法力带回的是新产业,“95后”茶人肖珺景则在用青春守护老手艺。肖珺景出生在一个炒茶世家,外祖父周祖宏是国家级非遗(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肖兴亮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闻着茶香长大的她,大学毕业后,却选择了回归。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做茶。”肖珺景坦言,幼时并不喜欢做茶的辛苦,甚至“一心只想往外飞”。但2019年回乡后,看到长辈们守着炭火炒茶到天明的身影,肖珺景深受触动,“这么好的手艺,不传承下去,太可惜了。”外祖父和父亲的叮嘱“干就干好”也深深印在心里。

      从怕烫不敢甩条,到熟练掌控火候、理条均匀,肖珺景刻苦钻研,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积极拥抱新业态,通过短视频推广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汤色、冲泡方法,足迹遍布信阳多个茶园。“我们只想把信阳毛尖做好,把信阳毛尖推广好,真正地让信阳毛尖茶香飘世界,让更多老乡致富。”肖珺景说道。

      当传统技艺在传承,新的业态也在萌发。在李家寨镇清水村,一座由废弃老村部改造而成的“老村部”茶庄园别具特色。它的主人,是“90后”退伍军人闵顺强。2018年,闵顺强顶着压力,租下这片荒废之地,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冲锋”。

      “当时亲戚都说我疯了,但看到大山里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我就想必须得蹚条新路。”闵顺强把部队练就的韧劲倾注茶山,从茶叶“小白”学起,坚持只采春茶、人工除草,创新传统工艺。如今,公司年产出4000余斤高品质茶叶,2024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新时代茶人要敢闯!”闵顺强模式已为2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村集体年均增收7.5万元,“老村部”也成为青年返乡创业的标杆。未来,闵顺强计划深挖非遗制茶技艺,开发茶文创,打造“茶小满”“茶人强”茶IP,让互联网深度赋能茶产业。

      吴法力的兰花、肖珺景的毛尖、闵顺强的茶旅,是浉河区以人才振兴撬动产业振兴的缩影。浉河区立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三支人才队伍,打好“乡情牌”、备好“政策包”、优化“服务链”,吸引人才回乡、技术回归、项目回流。通过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搭建产学研基地、提供特色金融产品、举办创业活动等举措,厚植人才沃土。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

     

    下一篇:中原农险:多措并举战旱情 全力守护信阳“粮袋子”
    上一篇:出山店灌区一标项目部向信阳市平桥城阳城管委会捐救生设备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