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在信阳市平桥区第一小学的走廊里,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学生作品正随风轻摆。推开美术教室的门,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时而俯身为学生调整画笔角度,时而在黑板上勾勒生动线条,时而又弯腰拾起散落的颜料盒……她就是徐静,一位在美育园地深耕27年的园丁。从教近三十载,她始终践行“以爱育爱,以爱养正,融汇致美”的校园文化,既用画笔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美的桥梁,用真心守护着每个孩子的艺术梦想。更带着教研组蹚出新路径,把热爱与坚守,写成新时代美术教师的教育诗。
以爱育爱:让每个孩子敢拿画笔
“徐老师,我画得太丑了,不想画。”每当听到这样的怯语,徐静总是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在老师眼里,每幅画都是独特的星星”她深知,美术教育的第一步不是教技巧,而是帮孩子打破对“美”的畏惧。
学生小雨曾是个内向的女孩,上课总低着头,画笔在纸上迟迟不敢落下。一次课后,徐静发现她的课本空白处画满了小猫,线条稚嫩却充满灵气。她悄悄走到小雨身边,指着画说:“这只小猫的尾巴像朵云,真有想法!能给老师讲讲它在做什么吗?”小雨愣了愣,小声说:“它在等妈妈回家。”那天,徐静和小雨一起把“等待妈妈的小猫”画成了一幅完整的画,还贴在了教室的“创意墙”上。从那以后,小雨的画笔越来越大胆,现在已经成了班级里的“小画家”。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敢画、爱画,徐静在教室里设了“无错区”: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哪怕画得不像,也是“好作品”。她还会把学生的画整理成一本本“成长画册”,期末时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美术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的权利。”徐静常说,她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画笔下找到自信和快乐。
以爱养正:让画笔传递温暖与责任
徐静的美术课从不局限于方寸画纸。疫情期间,她带领学生创作《最美逆行者》系列绘本;重阳节时,组织“为爷爷奶奶画肖像”活动;校园艺术节上,环保主题的装置艺术总是最亮眼的展品。
“徐老师教会我们,真正的美要用心感受。”学生小杰在日记里写道。原来,这个总爱画坦克的男孩,在参与“校园守护者”写生活动后,为保安张爷爷创作的肖像画,如今还珍藏在学校的德育展馆里。
融汇致美:让艺术扎根生活,点亮成长
“美不在美术馆里,而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教研组长,徐静始终思考如何让美术走出教室。她带领团队开发“二十四节气”美育课程。春天,带学生在校园的花坛写生,观察花瓣从含苞到绽放的变化;夏天,组织“水果写生大赛”,让孩子们边吃边画,感受色彩与光影的奇妙;秋天,收集玉米、南瓜、落叶,做成创意手工作品;冬天,在玻璃窗上画冰花,感受季节的诗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二十四节气条幅成为全校师生最喜欢的打卡地之一。
她们创设的“一生一体艺”剪纸校本课,成了家校共暖的纽带。和烨妈妈发来照片时,语音里都带着笑:“徐老师,这些作品都是和烨完成的吗?我太惊喜了”那天上午的剪纸课,和烨非常用心,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好几幅创意字作品。如今,一二年级的小手剪出胖乎乎的团花,三四年级的创意文字会“笑”会“跳”,五六年级的动物剪纸像要从纸上跑下来。学期末的艺术展上,专门搭起“剪纸小天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当解说员,眼里闪着光。
现场绘画比赛已经成为同学们每年最期盼的美术赛事,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获奖并展出,很多同学提前做好准备,特色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为了给特长学生更好地展示,徐静老师先后为王心晴、余庭雷、邓雯雅、徐橙子举办了学生的人画展。
27年磨一剑,陶艺、剪纸、掐丝珐琅、牛仔布创意等社团已形成完整教学体系。拉坯机转着转着,转出带指纹的小碗;铜丝弯着弯着,弯出牡丹的花瓣;旧牛仔裤剪剪缝缝,成了会讲故事的布贴画。这些作品在市、区活动中露脸时,总有人问:“这真是孩子做的?”如今,它们已成了平桥区第一小学的美育名片。
她们积极探索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融汇”。和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把古诗画成漫画;和科学老师联动,用画笔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如今,徐静的学生有的已成为专业画家,有的成为建筑设计师,更多则成为懂得欣赏生活的普通人。但每天清晨,她依然会提前到校,将画具摆放整齐,等待新一天的创作时光。
“教育就像播种,”她常笑着说,“有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有的会开出小花,但每颗种子都值得用心浇灌。”在平桥一小的校园里,徐静依然用画笔续写着她的美育故事——那里有童心,有热爱,更有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