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连日来的持续阴雨天气,让河南省淮滨县张里乡朱前楼村的秋收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田间地头,成熟的庄稼在雨水的间歇中焦急地“等待”归仓。如何抓住宝贵的无雨窗口期,抢收、烘干,确保乡亲们一年的劳动成果不付诸东流,成了村党支部书记马晓晴心头最沉重的牵挂。
“晓晴书记,这可咋办啊!俺家这13亩地,眼看着庄稼能收了,可这雨下下停停,心里真没底!万一又下雨,根本来不及收,就算收回来没地方及时烘干,这季的辛苦也白费了!”一天晚上,村民马相春找到正在村委会加班的马晓晴,话语中充满了焦虑。
村民的急难愁盼,就是行动的号角。马晓晴一边安抚马相春,一边连夜梳理全村类似情况的农户信息。第二天一早,她就紧急召集村干部和党员,迅速组建了一支“党员先锋队”,马晓晴更是主动请缨,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化身为“移动调度室”和“田间巡查车”,在雨后的乡间小路上来回穿梭。每到一个村民组、每见一户正在忙碌的农户,她总要停下车,仔细询问情况。
“大叔,趁着这会儿没雨,抓紧摊开晾晒,注意多翻动!”“烘干厂那边我已经联系了,给您排上队了,别着急!”她的话语像定心丸,让农户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

在另一块玉米地边,她查看因风雨倒伏的秸秆,叮嘱道:“收的时候仔细点,咱得尽量减少损耗。收完的秸秆记得按规定堆放,可不能堵了路、污了沟。”她一边查看,一边将各户的困难和进度牢记在心。
哪里需要人手,党员先锋队就出现在哪里。在泥泞不堪的田地里,马晓晴和党员干部们挽起裤腿,踩着泥巴,帮助劳动力不足的农户抢收花生。泥水溅满了衣裤,汗水浸湿了额头,但没有人退缩。马晓晴更是身先士卒,一边麻利地干着农活,一边还在人前露出乐观的笑容,为大家加油鼓劲。然而,私下里,看着堆积如山的待烘干粮食和变幻莫测的天气,她内心比谁都焦急。
在村里的烘干厂,望着满地的花生,马晓晴紧锁眉头,急切地与负责人沟通:“厂长,咱们现在24小时不停机,也赶不上收上来的量。您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联系周边乡镇,还有没有闲置的烘干能力?老百姓就指望这些粮食了!”
截至目前,在马晓晴和党员先锋队的带领下,朱前楼村4500亩耕地已抢收95%。“我们是党员,这时候就得顶上去!老百姓的收成是天大的事。”马晓晴坚定地说,“咱们就得盯着老天爷的‘脸色’,它一放松,咱就冲锋!党旗飘在一线,咱的心和力气,就钉在一线!”
风雨之中见担当,泥泞路上显初心。马晓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朱前楼村的田间地头,那高高飘扬的党旗,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百姓在困难时刻最坚实的依靠。(刘泽鲲 李汶哲)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