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辞旧迎新之际,河南考古人在信阳城阳城址的发掘成果登上社交媒体头条,引爆全网关注。
考古人员在打开M18战
城阳城址M18出土的青铜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座矗立于淮河之滨的战
今天,就跟随“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的脚步,一起走进信阳城阳城址,穿越两千七百年的烽烟,触摸楚文化的鲜活脉搏。
城阳城始建于春秋早期,距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27年,楚顷襄王把这里作为临时
自1957年1号墓发掘以来,先后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开创了震惊中
这六个“中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武志江介绍,研究人员围绕城阳城楚墓的学术研究涵盖墓葬年代、级别与墓主身份,器物分析、葬俗研究、木材鉴定、漆木器保护、竹简考释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收获。
1970年,我
考古学家还在这套青铜编钟其中最大的一枚编钟上发现了12字的铭文,是楚
铭文为“隹荆历屈夕,晋人救戎于楚境”,以楚
一号墓还出土了两组竹简,残存470字,李学勤先生最早认为这组楚简是我
值得一提的是,城阳城三墓(一号、二号、七号)用的是“一椁四棺”之制,按《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记载,四棺葬是当时的最高等级。
信阳市城阳城址八号墓的发掘研究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显著成果。这是一座楚
通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碳氮同位素分析等手段,提取肉眼无法看到的墓葬信息。河南科技考古人员最大程度上提取墓葬信息,为研究东周时期楚
中后室出土植物遗存和槲叶包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得益于地下水的封护,该墓葬有着特殊的埋藏条件,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遗存,例如槲叶、水稻、花椒、栗子等。这些植物遗存揭示了墓主以水稻为主食,并食用少量黍的饮食习惯,和如今的信阳人的饮食习惯相差无几。
其中以最早的槲叶包裹最为特殊,有可能为“最早的粽子”。
在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人员在南侧室出土了一件彩漆竹席,它编制精细,花纹优美,色泽艳丽。最难得的是,其长度都在2米以上,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极高的价值。
脱水定型后的彩漆竹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竹胎呈高饱水态,表面漆膜存在开裂现象,保存程度较差。加之盗墓等人为因素影响,竹席出土时团在一起,和稀泥混杂,难以提取。
为了完整的提取这件竹席,考古人员采用了液氮冷冻提取法,其原理就是通过液态氮实现急速降温,使高湿环境下的文物与周围介质迅速固结,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从而使文物更易提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还没有关于采用液氮冷冻法提取较大型的脆弱竹木质文物的报道。
错金银铜车軎 2015年M8出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供图)
具体操作起来,首先是使用保护剂对竹席进行预处理,再使用大型竹签插入竹席与墓室底部之间,将竹席同墓室底部之间的联系断开,最后多次施加液氮冻结竹席,实现竹席和墓室底部的脱离。
提取后的彩漆竹席,外观没有明显变化,理化性能保持良好,也便于后期实验室处理。据介绍,液氮冷冻提取法安全、环保、简易、高效,解决了传统化学加固提取的难题,是对考古现场脆弱文物提取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当考古发掘尘埃落定,惊世发现归于库房并非终点。沉睡两千七百年的楚风雅韵,正以一种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在信阳向北25公里,风景秀丽的城阳城址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坐落于考古遗址公园内,是全省乃至全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是在七、八号墓的原址上进行建设的,总陈展面积3365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00余件套,展出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87件。
基本陈列以“城阳城遗址战
铜圆盒及组合酒具(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供图)
近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展览数字化提升项目已基本完成。本次提升精选了20套极具楚文化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高清纹理采集技术,观众可通过手势触控实现文物360°自由旋转,或放大观察漆木器朱红彩绘的纤毫纹路,或聚焦青铜器表面交错的铸造范线,通过“知识解读+动态交互”的数字呈现,让文物转化为动态、可触摸、可探索的文化载体,使2000多年前的楚文化精髓以数字化形式获得新生。
此外,运用无人机对博物馆、城墙遗址区、编钟广场等25个核心点位进行4K影像采集,基于遗址现状及考古资料,对城址进行三维建模还原。基于三维建模与实景拍摄,制作城阳城遗址专题片,进行遗址与城阳城创下的考古界六个“中
战
“多彩城阳” 互动投影以楚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