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秋去冬来,天气转冷,信阳市各地的水稻已收割完毕。在罗山县铁铺乡、潢川县魏岗镇的稻茬田里,整齐地铺满了一畦畦大球盖菇基料,种植户们正在用微耕机覆土,再铺上一层稻草保温保湿。河南优特产业食用菌专项团队、信阳市农科院专家一边查看铺料情况,一边指导“稻-菇”轮作新型生产模式大球盖菇播种,冬闲稻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稻-菇”轮作生产模式是指在豫南稻区,以稻草、稻壳等水稻秸秆或其他农林废弃物为基料,与水稻错季生产,在稻茬田里种植大球盖菇,菌渣还田培肥沃土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每亩可转化利用10亩地的水稻秸秆,产出的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营养丰富,口感脆嫩,鲜味浓郁,且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还可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土壤修复。这种模式既能抓牢水稻这个“米袋子”,又能丰富冬季食用菌“菜篮子”,每亩增加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还可以充分利用老人妇女劳动力,提高耕地利用率,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2024年,在罗山县泰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基地,河南优特产业食用菌专项、信阳市农科院示范了60亩“稻-菇”轮作生产,利用稻草和稻壳60多万斤。下一步,市农科院将继续强化技术研发与支撑,加大优特产业食用菌专项“稻-菇”轮作生产模式的示范推广,细化指导服务措施,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冬闲稻田,把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过菇还田,为藏粮于地和增收致富作出新的贡献。(金宏辉 竹玮)
责任编辑:刘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