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阳市光山县孙铁铺镇郑棚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发展脉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目光放在了田间地头的秸秆上,打起了“生态融合、集体增收、节能环保、利民惠农”的振兴“算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小秸秆大产业,算好集体增收“经济账”
“我们郑棚村以传统农业占主导,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发展什么产业、实施何种项目,能否为集体增收、为农户致富,是郑棚村发展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孙铁铺镇郑棚村支部书记冯斌介绍到。
近年来,郑棚村“两委”通过全面走访摸清群众诉求,“四议两公开”商定发展思路,推进实施“支部合作社+集体加工厂+农户微单元”的一体化服务共享模式。以每个种植户为单元,由专业合作社牵头,为村民提供农资采购、种植技术、免费收割等统一指导和服务,创办的金满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定点回收打包,通过对水稻、小麦、玉米秸秆碎料自动化处理,从而带来集体的增收致富。
打包成捆的秸秆将被制成饲料、肥料、燃料等,既增值增收,又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实现了秸秆的“变废为宝”,解决了农户“丰收后的烦恼”。夏收期间,金满田农民专业合作社调配打捆机12台,专业运输车辆28辆,收储小麦秸秆2000余吨,集体经济收益8万余元。
助夏收保产粮,算好利民惠农“民生账”
“以前都是到处找外地农机来收,要掏钱不说,打下来的秸秆也没法处理,有时赶上农忙时节,收割机都排不上号,耽误时机。现在好了,我们大队自己也有收割机了,小麦一熟了,我们就去支部合作社登记,免费收割还帮我们把秸秆都统一拉到收储站处理了,省去不少麻烦。”郑棚村村民郑大旗说到。
除秸秆加工出售外,金满田合作社还聘请村民参与秸秆打包,招募操作机手、司机和小工20余名,有效促进了本地闲置劳动力就业,辐射带动整个郑棚村村民通过收储秸秆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郑棚村已免费为郑棚及周边村民收割小麦面积1200余亩,为群众节省收割费用9万余元,真正将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为农户增收“减开支”带来保障。
美环境绿引擎,算好绿色发展“生态账”
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振兴和生态建设两大要素。面对资源有限的现状,郑棚村坚持从细微处着手、立深远处考量,将打造和美乡村理念贯穿到确定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在实施路径过程中形成了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统筹考虑将产量大、分布广、难处理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着力改善村内乱堆乱放、肆意焚烧的不良现象,从源头处进行了有效把控,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将秸秆饲料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转化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和美乡村“提靓度”同向同行。
今后,孙铁铺镇郑棚村将在秸秆收运、加工储存、集体经济、产业引导等方面继续完善服务机制,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收与秸秆禁烧、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