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罗陈乡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早稻集中育秧,提升早稻育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一副“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走进罗陈乡青龙河专业合作社的智能育秧生产车间,一台智能化水稻育秧生产线正高效运作,秧盘经过铺基质、浇水、播种、覆盖、码垛等工序后,便被转运到新建的露地育秧(炼秧)场区进行催芽,再有几天,基地的1200亩水稻秧苗就能完成播种,进入生长期。
据合作社负责人刘正礼介绍,这条最新生产线育秧效率高、质量好,每小时可播种2000个秧盘,并统一采用优质薄膜和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以无纺布代替普通塑料薄膜覆盖,能为秧苗生长提供一个相对平稳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秧苗的质量好、成活率高,通过这样的育秧流水线作业,一天可完成10000盘秧盘供500多亩大田用秧。
“这个工厂就在村子里,去年我就签了一批300亩的育秧合同,合同签好后半个月不到秧苗就培育出来了,而且秧苗的存活率很高、产量也不错;秋收后,这300亩秧苗,湿谷产量近3万斤,被育秧工厂以120元/百斤的市场价格收购了,除去育秧施肥施药收割成本,再加上政府给予相关稻谷种植补贴,没怎么操心的情况下,纯收入就有10万元左右。”张楼村种植大户黄祖联高兴地说,今年开春,在乡
走进应元堂农业有限公司稻谷仓储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密切配合,加快修建稻谷“晒场+仓储”一体化厂房,据了解,该厂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预计在5月底建设完工。另外,今年罗陈乡正鹏种养合作社新增稻谷烘干机两组共计6台,投入使用后日烘干量将增加120吨。截至目前,全乡共有稻谷烘干机22台,加上新增烘干力量,今年稻谷烘干能力将提升至600吨/日,不仅为早稻秋收备足机械力量,也为本地农户生产提供更多便利支持,进一步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
正鹏种养合作社负责人蔡正鹏表示,以前农业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发展,我们通过扩建稻谷烘干基地,帮助本地农户就近烘干稻谷、就地卖粮,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力,降低成本,促进农户增收。
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罗陈乡积极推进农机农技高质量发展,将传统育秧向集中化育秧转变,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2万余亩,从育种、育秧、播种、飞防、收割到烘干加工,实现了全产业链生产保障。下一步,罗陈乡将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不断优化和完善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让农业科技成为连接田间地头的坚实桥梁,以科技赋能带动地方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