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11月18日,息县包信镇寒意渐浓,却挡不住香菇基地里的火热干劲。240个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胖乎乎的鲜菇鲜嫩饱满,工人们弯腰采摘、分拣、装箱,动作干脆利落;一旁的制菌发菌车间里,25℃以下的恒温环境中,菌棒默默孕育生机,邹楼村56岁的农户陈松国推着小车穿梭转运,脸上漾着期待的笑意。3条生产线机器轰鸣,拌料、装袋、灭菌、接种一气呵成,从菌棒制作到育菌发菌、采摘销售,各环节忙而有序,一幅产业兴旺的鲜活图景在乡村铺展。

这红火的景象,是张金华父子的返乡创业结出的硕果,也是息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开花结果的生动注脚。在外地深耕香菇种植20多年的张金华,怀着带领乡亲致富的初心,2024年带着儿子张银桥把企业迁回了包信镇,成立河南豫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里政策扶持给力,乡里支持力度大,回来发展心里踏实。”张银桥说,为了让农户放心跟着干,公司不仅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还明确了保底收购政策,“行情好按市场价收,行情差就按常年均价收,绝不让农户吃亏”。

产业刚起步的2024年,全镇就建了46个香菇大棚,上架80余万菌棒,当年就产出160余万斤鲜菇。2025年,包信镇香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仅河南豫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流转耕地600余亩,建成5个香菇基地、5个制菌发菌车间,上架菌棒近300万棒,鲜菇年产量达500余万斤,产值超4000万元。
这么大体量的香菇产量,仅靠当地是无法“销”化的,于是河南豫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三产融合,一方面稳定香菇产量,一方面拓展香菇链条,开发出香菇脆、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产品不仅销往青岛、郑州、上海等国内城市,还走出国门出口到日韩等国家,让小香菇实现了价值跃升。
该镇通过“技术指导、金融服务、农业保险、保底收购”的全链条服务模式,让企业安心扩规模、搞加工,农户放心投劳力、增投入。陈松国就是最早一批受益者,2024年他就投资了5万棒香菇菌棒,谈起收益满脸喜色:“有公司技术员免费指导,育出的菌棒和成品香菇还能回收,跟着干踏实,能挣钱!”
63岁的蒋建兰一边分拣香菇一边笑着说:“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孙辈,又能挣钱补贴家用,多好!”和她一样,包信镇近500名低收入群众都在香菇产业里找到了就业岗位,日均增收80元,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实现稳定增收。如今,包信镇的香菇产业已覆盖全镇20个村(居),每个大棚净收益约2.7万元,为村集体年增收近50万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壮大的多赢局面。

随着香菇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村民尝到了种植香菇的甜头。在包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5年7月,该镇又动工建设了河南豫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创新采用村集体和农户共同运营的模式,“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享受产业发展收益!”作为村干部和“一乡一业一主播”双重身份的张吻吻,带领街该村群众盘下3个大棚,每个棚里有1万3千多菌棒。她捧着手里饱满的河北10号菇介绍:“这一批3天后就能售卖,发菇多、价值高、产量好!” 同时,她还借助自己的主播身份,通过电商平台把家乡的香菇推向全国,为产业销售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产业增值环节中。
从企业带动到集体参与,从政策扶持到市场拓展,包信镇正以香菇产业为纽带,生动践行“产业链、共富链、治理链”三链融合发展。在产业链上,通过“技术指导+菌棒制作+保底回收+深加工+多渠道销售”的完整布局,推动农产品从“好产”向“好卖”“好价”转变;在共富链上,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增值收益;在治理链上,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乡村风貌改善,村集体增收后又反哺基层治理,形成良性循环。
“按照‘短期上规模、中期延链条、长期育龙头’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深化院地合作,研发优质菌种;进一步做强香菇品牌,丰富深加工产品品类,拓展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构建‘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的全链条闭环,让三链融合更加紧密,让小香菇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息县包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县里给予了政策扶持,确立农业“3+X”的发展思路,将肉牛、肉羊、香菇等作为县里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目前除了包信镇,彭店乡、岗李店乡均通过大力发展香菇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收。 (何红 李梅)
责任编辑:熊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