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淮河之畔淮滨二高的晨读窗明,到吉林大学数学学院的博士星途,孙文照——这位中共党员、2017届理科毕业生,以笔为犁深耕数理沃土,以心为炬践行学者担当。双学位的跨学科积淀、SCI论文的国际发声、党员身份的责任坚守,串联起他“夯实根基、突破边界”的成长轨迹。
学术笃行:深耕数理,践履担当
孙文照的学术之路,始终循着“夯实根基、突破边界”的路径前行。2017年9月—2021年6 月,他本科就读于周口师范学院,同时获得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学位;2021年9月,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辽宁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5年7月,又被录取为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生。
本科阶段,孙文照同学不仅顺利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更斩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三等奖;硕士期间,他深耕微分几何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metry and Physics》(SCI 收录)发表论文。此间,他还获评“辽宁大学校级优秀研究生”,斩获“研究生优秀科研二等奖”“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并通过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研究生暑期培训班考核,持续拓宽学术视野。
作为中共党员,他始终将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融:2021年斩获辽宁大学数学院党史知识竞赛一等奖;2022-2024年担任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在组织生活中锤炼党性;2022年任《解析几何》课程助教,以通俗化讲解帮本科生破解抽象概念,获班级一致认可;2023年带领团队拿下“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研究生组三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亦参与组织辽宁大学2023年数学前沿问题研讨会、东北财经大学2024年几何与非线性方程研讨会;此外,他累计投身80小时志愿服务,从社区帮扶到校园公益,以点滴行动诠释青年学者的社会担当。
师恩如炬:启智润心,筑梦前行
提笔回望求学路,孙文照总说:“寻常的‘谢谢’太轻,装不下对母校、对老师们的满心炙热。孙文照始终将高中阶段的启蒙视为学术初心的起点。
刘青强老师(数学)是他的“破局人”:曾几何时,他的数学成绩只有六十多分,是刘老师用清晰的解题思路拆解难点,不仅把成绩提了上来,更教会他“解题分析能力”——这份本领,成了他后来攻读数学专业研究生的“坚实地基”。
王俊老师(英语)帮他打破“语言壁垒”:生动风趣的课堂让英语从“应试科目”变为“工具素养”,本科辅修双学位、硕士阅读英文文献、撰写国际论文,皆得益于这份早期积累,更弥补了高考未录英语专业的遗憾。
吕芸、郑巨扬老师(语文)赋予他“学者的温度”:两位老师坚守“语文先教做人,再传文化”的理念,带他品读文本中的人文情怀与人生哲理,让他在理性的数理世界里,始终保有对“学术意义”的思考。
黄健、马学超、马保林老师(理化生)是他的“晚自习后盾”:物理薄弱时,黄老师逐点拆解知识逻辑;高一化学入门难时,马学超老师“多看多练多背”的建议让他的成绩显著提升;马保林老师对生物课本烂熟于心,不看书就能说出知识点在第几页,则让他领悟“深耕专业”的真谛——三位老师总在晚自习守护答疑,一针见血点出解题关键,从不让疑问“过夜”。
寄语后学:治学之道,亦在修身
回望多年学术路,孙文照将自己的思考凝练为对学弟学妹的真诚分享,既有学者的理性,亦有过来人的温度:
1.构建“学习闭环”:课前预习为“问题意识”铺路,课堂专注为“知识内化”筑基,课下复习为“体系构建”闭环——这是应对复杂学科与科研问题的基础;
2.善用“师长资源”:老师的教学经验是“缩短试错成本”的关键,多讨论、勤提问,本质是学习“学术思维的传递”;
3.理性看待“分数”:分数是“阶段性成果的反馈”,而非唯一标准,更要关注“每一次学习是否形成了新的认知、掌握了新的方法”;
4.坚持“纸质笔记”:手写过程是“思维梳理与记忆强化”的过程,尤其对数理学科而言,推导痕迹的留存是“思路复盘”的重要依据;
5.明确“学习意义”:先懂“学什么”,再思“为什么学”——当学习目标与长期规划绑定,才能在枯燥的基础研究中保持动力。
尾声:征途不止,未来可期
从淮滨二高的勤学少年,到即将攀登数学高峰的博士,他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不放弃”。他用成绩证明:平凡的起点,挡不住奋斗的脚步;知识的滋养,能成就不凡的征途。愿这位“数学追光者”在未来的科研路上,继续乘风破浪;也愿这份执着与温暖,能照亮更多学子的逐梦征程——你若笃定,山海可平!
责任编辑:刘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