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盛夏时节,豫东南大地热浪滚滚,蝉鸣阵阵。近日,走进固始县胡族铺镇,在这“热”与“闹”之中,乡间田野涌动着化不开的浓绿与忙碌,从稻田病虫害防治到生态养殖循环,从高标准试验基地到抗旱保收一线,处处彰显着当地农业发展的活力与韧性。

在胡族铺镇新店村,一片片翠绿的稻田中,个别田块的黄叶格外显眼。区域站负责人石永军拔起一株带黄叶的秧苗,剥开微黄的秸秆,一条灰白色的二化螟幼虫正在不停地蠕动。他介绍:“夏季高温高湿正是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高发期,及时防治是保障产量的关键。”农技人员的细致排查,为丰收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固始县兴民养牛场则展现了生态养殖的活力。养殖大户王新民采用“圈养+散养”自繁自育模式,其成效显著,年出栏成牛60多头、生产牛犊70余只。他的牛因品质好,每头牛能多赚200元,牛肉在县内供不应求。他家的牛场设计也充满巧思,头高尾低的缓坡水泥面,外部连着高效收集粪污的水泥槽。牛场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王新民流转了20多亩田,将牛粪变废为宝进行肥田,多余的则供村民免费使用,既减少污染,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形成了“养殖—粪肥—种植”的良性循环。

科技之光照亮了小河桥村。村里3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基地,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也是该县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之一,同时也是固始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吴义强的试验基地。基地一共种植了86个水稻品种,划分为优质稻品种展示区、优质稻品种对比区、优质新品种筛选区三个区。主要种植品种为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和钱前两位院士推荐的优质超级稻“嘉禾优5号”,该品种以适应性广、产量高、米质优、熟期早著称。这里严格遵循有机、绿色的原则,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控全程标准化管理,目前长势都很喜人,为固始优质粮食生产种植提供了技术范本。据悉,固始县已创建52.14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24年又部署创建32.55万亩,覆盖8个乡镇,固始绿色农业版图持续扩大。

持续高温干旱给部分地区带来挑战。胡族铺镇黑湖村因处于渠道水系末端,来水较晚,全村6座水库抽干、池塘干涸,水稻灌浆扬花期遭遇旱情。老党员何崇锋忧心忡忡:“地势高的地块预计减产30%左右。”面对困难,村民们积极自救,李培林家属在河边搭起帐篷, 严阵以待等水源到来,随时准备抽水灌溉,守护她60多亩精心耕作的稻田,如同守护她那手中正端着午餐的饭碗。

旱情如火,固始县已全面动员。抓住天气有利时机,县委政府准备开展为期10天的人工增雨,目前已成功降雨两次。为弥补雨水稀少与不足,固始县协调上游安徽梅山水库和商城鲇鱼山水库,已连续开闸放水灌溉多日。各乡镇(街道)也在积极科学调度水源,多措并举供水保秋。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和农技人员划片分组包乡。局长詹徽多次亲临一线调研,191名农技人员分赴18个区域站,下沉到36个乡镇(街道),深入一线科学指导种养与抗旱保收。全县各相关单位与个人互相配合,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技术不落伍、水肥供给不断链、虫病防治质量不打折、亩产产量有保障,在守护丰收希望这场高温“烤”场中自觉接受检视,力争为“学查改,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固始战场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汪俊 汪亚娟)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