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2月以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防胡镇路沿村两委巧用“六尺巷”典故,成功化解了一起群众土地边界纠纷。
据悉,该镇路沿村的李某和王某因一块土地边界问题发生了争执,土地使用的界限模糊不清,加之双方对土地实际使用面积的认知差异,使得这场矛盾持续了半年之久。双方虽多次尝试私下和解,派出所也曾出面调解,但每次都因双方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无法达成共识。
为尽快化解纠纷,路沿村两委在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培高的组织下,主动做好前期调查,主动走访以前李某和王某所在村民组的小组长、群众代表、分地代表等相关人员了解当时具体的分地情况。同时,在走访过程中,路沿村两委发现虽然李某和王某现在因土地边界纠纷,两家产生了些矛盾,但两家也曾是关系亲近的朋友,经常能够在村里碰到,是有一定的邻里感情基础的。于是,路沿村两委从李某和王某两家的邻里感情入手,分两组分别与李某、王某就对土地边界的想法做了解,并从这两家的看法梳理出能达成共识的地方。
解开心结下力气。路沿村两委以邻里和谐为目标,巧用“六尺巷”典故,引导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方面,在与李某沟通时,从种地面临的困难切入,再到古代清朝大学士张英“礼让三尺”化解矛盾的“六尺巷”故事聊起,让李某逐渐认识,与其多几分地,耕种困难,还把邻里关系弄僵;反而不如像张英“礼让三尺”,有位好邻居,其乐融融。另一方面,在与王某沟通时,从以前两家的交往聊起,用过往两家和谐的邻里情感和现在僵持的关系作对比,再讲述“六尺巷”中张吴两家宅基地互让三尺的故事,让王某认识到礼让并非放弃,而是一种胸怀宽广的格局。
经过路沿村两委不懈努力,李某主动将土地边界往后撤,以明确双方边界,王某也主动不追究损失。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消除“心结”,回归邻里友好。
下一步,防胡镇将继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注入纠纷化解,打造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不断引导群众互相礼让、和睦乡邻,共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刘泽鲲 赵丽华)
责任编辑: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