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亲身办”到“帮带办”。“我也不识字,都不知道档案是咋回事,没想到给孩子办理转档这么顺利,谢谢你们!”一位母亲高兴地说。固始县高校毕业生大都远在他乡打拼,来回奔波办理档案业务耗时耗力,委托家人亲属代办甚至过半。中心档案室为让毕业生在外安心求职创业,对老年人、不识字等群众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优化“委托办、帮代办”服务模式,不断精简委托、代办流程,实现从咨询导办、材料收集、业务办理、结果告知的全流程无缝衔接,对群众办事中突发的新情况,提供政策咨询、沟通协调、配合协办等服务,将负责任、有情怀的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众和每一项档案业务中。
二、从“见面办”到“不见面办”。“我们加个微信,一会儿我把资料发给你。”“你把你的邮箱告诉我,我把你所需要的资料传过去。”这是中心档案室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幕。当前高校毕业生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渠道表达的档案业务诉求越来越多,面对群众因各种原因不能来现场但又急需办理的业务,中心档案室进一步扩大“不见面”服务范围和内容,工作人员化身“办事群众”,往返于各部门和窗口之间,将当事人急需的个人档案信息、依据档案记载出具的相关证明、相关资料复印件等,通过微信、邮件、快递等方式及时传输给当事人,实现了“不见面、零接触、高效率”服务。
三、从“不能办”到“容缺办”。“材料没准备齐,补齐材料又得几天,太耽误事了,‘容缺办理’真方便!”,一位毕业生激动的说。档案转递、政审考察、出具证明等业务繁多且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对许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往往很难第一时间将所有办理要素全部考虑到,稍不留意就会出现事情急等办、所需材料仍在路上的尴尬。中心档案室对具备基本条件、主要材料齐全,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模式,在保证档案安全利用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同时对需要补充完善的材料可选择邮寄、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实现真正的“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
四、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中心档案室对现存档案相关的26项基础信息不断进行动态完善,并尽快将新增档案的基础信息录入到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存档人员进入全省档案信息系统,即可实现“一点登录、一键查询”、线上申请调档函、申请档案转出和转入、开具涉档证明等,实现档案业务的云端“跨域通办”。同时加强对中心服务大厅档案自助服务一体机的更新和维护,为存档人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自助服务,群众无需非到窗口才能办理业务,填补了非工作时间的服务盲点。通过让档案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群众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办起事来更省时、省力、省心。
在提供优质档案服务的同时,中心多举措提升人性化水平,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设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免费提供纸笔文具、茶水、便民药箱、雨具等用品;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设立了“服务专区”,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理、手把手教操作、全程陪同或专人代办等从进门到出门的“一对一”服务。下一步,中心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推进服务创新和扎实履职尽责,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档案服务。(张中文 金宏辉 鲁苏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