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瓜蒌全身都是宝,瓜子可以食用,瓜壳还能入药,植物的根可以制作成天花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日,站在位于息县孙庙乡范楼村的河南灵田农业科技公司瓜蒌种植园区里,90后负责人李晓飞望着连片的瓜蒌藤蔓,眼神里满是笃定。这片曾以家庭农场模式起步的土地,经过多年深耕,早已褪去青涩,成长为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希望田”。
时间回溯到2021年,带着对农业的热忱与“做精瓜蒌产业”的初心,李晓飞以家庭农场为起点,种下了120亩瓜蒌。彼时的基地规模虽小,却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经过四年的摸索与深耕,农场成功升级为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规模也一路拓展至320亩,连片的瓜蒌架构成了颇具规模的农业园区,瓜蒌产业的全链条发展蓝图,在此逐步铺展。
走进种植园区,目之所及皆是忙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为瓜蒌施肥、打理藤蔓,仔细排查着可能出现的虫害。“瓜蒌每年3月中旬出苗,6月中旬挂果,10月成熟,11月丰收,每个环节都离不了人。”李晓飞介绍,为了兼顾效率与品质,基地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无人机作业,既减少了人工投入,又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靠标准化田间管理,实现了亩产瓜蒌籽300斤以上的稳定收益。
在推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李晓飞始终将“科技赋能”作为核心抓手。公司打造了60亩育苗连体大棚,年繁育优质瓜蒌种苗可达100万株,这不仅能充分满足自有基地的种植需求,还为周边乡镇的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种苗支持。52岁的李玉彬就是众多受益农户中的一员,他笑着说:“在基地做瓜蒌管护,年收入5万元,家门口就能挣钱。”
据了解,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瓜蒌种植,并为他们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基地已累计创造就业岗位80余个,仅2024年,瓜蒌籽一项的销售额就突破了300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的“双赢”。
除聚焦种植技术优化与种苗培育,基地还探索出“瓜蒌棚下种半夏”的创新模式,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生动范例。这一模式的落地,得益于李晓飞的经验支撑。2021年前,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息半夏种植经验,深谙其生长习性。因此,在基地发展瓜蒌种植时,他结合经验规划田间布局:将棚下设计为垄宽4.2米、沟宽1.8米的规格,套种息半夏。借助瓜棚的天然遮阴特性,原本6月就会倒苗休眠的半夏,生长周期延长至10- 11月。该模式既高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为基地额外增添一季度收益,让有限土地产出更大价值。
谈及未来,李晓飞有着清晰且长远的规划:“2026年,我们计划把种植基地扩展到600亩,不过比起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他进一步解释,一产将继续强化良种培育,为整个产业
“从家庭农场到科技型企业,每一步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李晓飞坦言,未来,河南灵田农业科技公司会继续扎根息县,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在推动瓜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努力完成瓜蒌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9月18日,息县孙庙乡范楼村的河南灵田农业科技公司瓜蒌种植园区里,农户正在瓜蒌棚下进行藤蔓修剪,田家管护。这片曾以家庭农场模式起步的土地,经过四年的摸索与深耕,农场成功升级为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规模也一路拓展至320亩,连片的瓜蒌架构成了颇具规模的农业园区。
息县孙庙乡范楼村的河南灵田农业科技公司瓜蒌种植园区里,基地负责人李晓飞与农户一起探讨瓜蒌管护,这片曾以家庭农场模式起步的土地,经过四年的摸索与深耕,农场成功升级为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规模也一路拓展至320亩,连片的瓜蒌架构成了颇具规模的农业园区。
息县孙庙乡范楼村的河南灵田农业科技公司瓜蒌种植园区里,基地负责人孙
责任编辑:刘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