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息县公安战线上,有这样两位特殊的“老兵”——他们从基层民警做起,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业务能力走进机关;他们用三十余年的从警经历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很多青年民警敬重的“师傅”;就在临近退休之际,他们却主动请缨重返社区,在最贴近群众的岗位上开启从警生涯的“新篇章”。
在机关大楼里,他们曾是业务娴熟的行家里手,上传下达、协调事务、运筹帷幄。然而,当组织需要时,当内心那份对基层、对群众的牵挂被唤醒时,丁新、何善永等民警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主动申请下沉基层,担任社区民警,回到自己“警察梦”开始的地方重新起航,将积淀多年的“机关智慧”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基层实践”,在社区这片热土上续写着为民服务的新故事。
丁新:淮河岸边的“守护者”
淮河下游流经甄湾社区,水面看似平静,却暗藏风险。曾经在机关负责过相关工作的丁新,深知水域安全的重要性。如今,身份转变,责任更重。他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听汇报,而是带着这份专业认知,联合社区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了巡河之路。
烈日下,河堤上,老丁的身影格外专注。弯腰检查救生圈是否挂牢、绳索是否结实;驻足观察每一处可能存在溺水隐患的角落。三公里的河段,他用脚步丈量,用经验审视,将所见所闻细致入微地记在心头。
巡河不仅是排查隐患,更是开展安全宣传的前沿阵地。遇到在危险区域垂钓、嬉戏的居民,丁新总是耐心上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以往处理过的真实案例,讲清利害关系。一句“老丁这么一说,我才知道危险”,道出了群众对他专业和真诚的信任。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丁新用汗水和脚步,在淮河岸边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安全防线,守护着社区的“水脉”安宁。
何善永:社区院落的“贴心人”
而在新铺社区,同样从局直单位下沉的老民警何善永,则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烟火气十足的街巷和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上。他深知,社区平安的基石,在于每一个细微之处。
超市里,何善永不再是统计数据报表的“后方人员”,而是最前沿的“守护者”。他熟练地拿起灭火器,查看压力指针是否在绿色安全区;仔细检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无阻;提醒商家注意用电安全、防范盗窃。超市经理的一句“何警官每次来都这样认真,有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正是对他下沉价值的最好肯定。机关工作的严谨细致,在这里变成了守护商家平安的“定心丸”。
他的脚步,更频繁地迈向社区养老院。在这里,何警官褪去了“机关干部”的标签,化身老人们的“贴心小何”。他熟络地坐在老人中间,拉拉家常,问问冷暖,倾听他们的唠叨,关心他们的需求。王奶奶看到他,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小何来了呀,上次帮我修好纱窗后,蚊子真少多了!”临走时,他还不忘在小本子上记下几位老人急需的药品名称。这份源自机关工作养成的记录习惯和责任心,此刻都化作了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说:“社区就是我的家,超市、养老院,都是家里的一间间屋子,有事没事都得常看看。”从机关到养老院的床头,何善永用陪伴和行动,温暖着社区的“夕阳红”。
“二次扎根”的力量
丁新和何善永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岗位调动,而是一次精神的“再出发”和责任的“再夯实”。他们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专业视角和严谨作风,毫无保留地带到了社区一线。他们的脚印,重叠在河堤的泥土上、超市的地板上、养老院的走廊里,也深深印在了社区居民的心坎上。岁月或许染白了他们的双鬓,但那份守护平安、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却在下沉社区后愈发炽热。
三十余载从警岁月,他们从社区出发,历经机关历练,最终又回归社区。岗位几经变换,为民初心始终如一。他们把根深深扎进基层沃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用忠诚守护织就了基层社会治理最坚实、最温暖的底色,让“岁月静好”有了最真实的注解。他们是万千基层民警的生动缩影,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无论身在何处,服务人民的本色永不改变。向所有扎根基层、守护平安的人民警察致敬!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