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钟鼓锵锵,淮水汤汤,掾有古城,在水一方。悠悠淮河水,滋润两岸万亩良田,也养育着坚韧不拔的江淮儿女。素有“中
“多元”联调共参与,“无主地”变“安心田”
盛夏的午后,蝉鸣聒噪。村西头那片荒废多年的洼地旁,老张攥着锄头的手青筋凸起,对着村委会干部吼得脖筋直跳:“俺家三代在这拾掇,凭啥要收回去?”身后几个同样在此开垦多年的村民跟着嚷嚷。这片被遗忘多年的“无主地”,骤然成了矛盾的火山口,几个村民却咬定“先占先得”,冲突一触即发。
眼看矛盾即将升级,村支书一个电话拨进了乡综治中心。不到一小时,马集法庭庭长、辖区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的身影便出现在乡综治中心,“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的多元联动机制瞬间激活。法庭庭长用直白的语言释明法律利害关系,经过多方4个小时的共同引导,在既要保障集体资产不流失,也要承认村民投入基础上,村民与村委会最终口头达成土地租赁协议,村民承认土地权属归村集体,村集体则充分考虑村民开垦投入,将土地租赁给现耕种村民。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悄然消融,“无主地”终成“安心田”。
马集法庭深知多方参与调解的化解力量,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主动融入
温度+速度,“淮枫和畅”促乡村绽放“东方之花”
“我这身体不好,本来以为这钱要不成了,没成想竟然能在家里给钱要回来。”陈某眼角泛着泪光如是说道。
一天前,一通求助电话牵动了马集法庭庭长的心——72岁的陈某因病卧床多年,一件借贷纠纷成了他心头沉甸甸的石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码上找法官”二维码,联系上了马集法庭庭长,讲述事情原委。第二天,庭长带领着法庭立案团队并特邀“老村长”调解员一同叩响了老人家的门。
在院落里,沈小平庭长耐心细致的向当事人讲解诉讼流程,当事人口头起诉,并由工作人员做好记录。两个多小时里,三杯凉透的茶见证着这场特殊的“院子立案”。陈某与张某有亲戚关系,张某因建房资金周转困难向陈某借款,借款后多年未能偿还,但陈某因病身体无法自由活动未能向张某催要。经过了解案情以及陈某身体情况,庭长及调解员商议为陈某开启“绿色通道”,快立、快审该案,由调解员联系被告张某辖区村委会主任,通过了解被告本人及家庭的详细情况,会同“网格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还款办法,又通过背靠背调解,疏通双方当事人的心里隔阂,最终达成调解意见。
马集法庭总结淮河治理的历史经验,将“疏”和“通”作为抓手,积极整合辖区调解资源,探索建立“淮枫和畅”调解平台,多方参与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立足辖区全县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推出“一室一庭一码一评估”(老村长调解室、绿色巡回法庭、码上找法官、粮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服务粮农粮企司法措施,确保辖区粮食安全。法庭还设有“老村长调解室”“小镇家事调解室”“人大代表调解室”三大特色调解室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村民委会委员、网格员等,纳入先行调解平台,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48件,婚姻家庭案件同比下降16%。2024年以来,马集法庭调撤率达到55.84%。
“结案”到“案结”,“解”了百亩良田里的“结”
嗡嗡嗡……,原来是张某的无人机在喷洒农药。无人机喷洒的“药雨”顺着风飘到了李某的红薯地里。随着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远去,留下身后一片“残黄”。后,李某来到马集法庭起诉,要求张某赔偿其百亩田地中的红薯损失。经过庭长、调解员多次调解,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庭长只好依据事实情况,判决张某赔偿李某经济损失。判后庭长内心始终牵挂该案后续情况,觉得一纸判决易下,真正消融邻里坚冰、弥合人心裂痕,才是司法温暖的试金石。遂在判决之后多次与张某联系,并联系辖区人大代表共同向张某释法明理,沟通化解心结终使张某放下成见,主动将赔偿款交给李某。一份公正的判决,加上多次走心疏导,最终让纸上的公平,化为看的见、摸得着、暖人心的现实,是“案结”更是“事了”。
从碧绿的麦田到金黄的稻田,马集法庭不断探索和实践“枫桥经验”,通过不懈努力,切实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落到实处,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探索出“三端共治”多元化解的基层治理模式,该模式将在实践中继续践行。“淮滨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多元共治的精准服务、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将‘如我在诉’理念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以高效能司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淮滨县人民法院
粮田里的法治守护——马集人民法庭三端共治,织就乡村好“枫”景
豫州大地遍“枫”景,中原沃土展新颜。河南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优化法庭布局,强化基层保障,指导各地人民法庭立足本土特色,办好辖区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创新服务模式,健全解纷机制,推动人民法庭建设与司法服务能力双提升,架起了一座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冷暖的“枫桥”,让法治的温暖与正义的阳光洒满千家万户。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微信公众号开设《豫法枫景——河南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掠影》专栏,以法庭“微视角”诠释法治“大情怀”,多维度展现河南法院人民法庭的为民新“枫”貌。(汪俊)
责任编辑:张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