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在豫南大地的青山碧水间,信阳市浉河区正以人才振兴为笔,以乡愁乡情为墨,书写着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作为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明珠,浉河区立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三支人才队伍,构建起人才回乡、技术回归、项目回流的生动局面,让传统农业乡镇焕发勃勃生机,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区的金山银山。
原乡人:扎根沃土 传承薪火
在浉河区广袤的茶山上,总能看到茶乡工匠们接力耕耘的身影。肖珺景出生在一个炒茶世家,外祖父周祖宏是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传承人,父亲肖兴亮是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传承人。大学毕业后,肖珺景回到家乡投身茶山的怀抱,开始钻研制茶,不断创新信阳毛尖的制作技艺,成立信阳周肖同茗茶叶有限公司,并组织茶农培训,分享制茶经验和知识,培养带动近千人就业。这正是浉河区培育本土人才的缩影。通过实施“乡土人才振兴计划”,建立“茶专家”“农创客”“田秀才”等乡土人才信息库,开展“名师带徒”、“田间课堂”等特色培训,让更多的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在万亩生态茶园推广有机种植,在村头巷尾传授电商直播技巧,用最接地气的智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人、带动一村、辐射一片”的裂变效应。

新乡人:逐梦山水 激活动能
在董家河镇陈湾村的山水间,有一座充满海岛风情的孔雀岛露营公园,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而这里曾一片荒芜,因返乡创业先锋李军而重焕生机。他创新“村企联建”模式,投资1500万元打造露营公园。他带领团队驻扎工地200余天,将30亩荒地打造成豫南旅游新地标,项目获评多项荣誉,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吸纳32名村民就业,带动50余户发展配套产业,户均年增收5万元,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年保底分红3万元,实现稳定增收。目前,李军正筹划孔雀岛露营公园二期工程,计划建设民俗文化体验馆,开发农事研学课程,打造“民宿集群+智慧农业”示范带。他希望孔雀岛成为乡村振兴的孵化器,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的无限潜力,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浪潮中,继续勇立潮头。正是一大批李军这样的“新乡人”,他们带来文创设计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85后“新乡人”朱威龙将闲置的老房屋精心改造“小满耕读书屋”,书屋的客流量在节假日高峰期达到每天1500人次,成为信阳市乡村文旅的新亮点……新思维与老传统的碰撞,正在重构乡村产业生态。
归乡人:情系桑梓 共筑家园
“乡月尤明照归途,家山万里总牵魂”。“归乡人”骆广智毅然放弃风生水起的事业回到家乡,接过父亲茶叶生产、加工茶籽油的接力棒,返乡成立了信阳崧润茶油有限公司,创建了“骆福记茶油”品牌,公司以油茶产业为核心,年产茶籽油200余吨,对口帮扶解决周边村民就业致富问题,带领上万茶农共同致富。近些年浉河区以“乡情牌”“政策包”“服务链”三措并举,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举办“浉河在外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吸引1600余名浉河籍在外人才回归。他们中既有投资兴建茶企的企业家,也有放弃高薪回乡带领群众致富的企业高管,有带领团队电商直播带农富农的大学毕业生,还有退伍不褪色的村支部书记。越来越多的“归乡人”,怀揣着对浉河这片土地的热爱,情系故里,反哺家乡。董家河镇集聚优秀人才,以商会为依托,搭建人才阵地,吸引85名乡贤能人进站,吸纳111家优质企业,成立商会党支部,形成"资金+资源+服务"的立体公益网络,累计带动社会资本超百万元注入乡村振兴领域,构建政企民协同共治的暖心生态圈。

筑巢引凤:厚植沃土 成就梦想
浉河区深谙“人才生态”建设之道,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与辖区有4家银行联系对接,针对乡土人才、拔尖人才等,提供推出“乡土人才贷”、“科技人才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助力浉河人才创业发展;辖区12家银行提供的科技贷、专精特新贷、科创场景贷、科创快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企业发展。建成22个产学研基地,15个人才阵地,提供项目对接、技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举办青年创业沙龙活动,为创业青年提供政府惠企扶持政策讲解和帮助,在全区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展“青年夜校”、“青年联谊”系列活动,做深做实人才服务,激发青年人才建设浉河热情。

如今的浉河乡村,茶山云海间既有白发老茶农的坚守,又有青春创客的激情;传统村落里既飘荡着悠扬茶歌,又跃动着数字经济的脉搏。当原乡人的匠心、新乡人的慧心、归乡人的丹心在这片热土上交相辉映,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浉河区委将继续以人才工作为支点,撬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让更多“千里马”在青山绿水间竞相奔腾,共同谱写“两个更好”的崭新篇章!(刘泽鲲 蔡蕾)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