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烈日炎炎、激情燃烧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八一建军节。97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炮火中诞生,从此肩负起保卫国家、守护人民的崇高使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感恩当下。今天更新《平桥・红色故事会》系列专题第二期——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
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尖山村的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门前的一组人物雕塑十分醒目,他们有的持枪,有的挥舞红旗,眼神坚定,满是憧憬。
这组雕塑象征着所有参加过革命的人。共产党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山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路。
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是在昔日的吴氏祠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修建分为三个展厅。内部陈列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详细介绍了尖山地区的革命历史,鄂豫边省委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具有革命历史价值和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说起尖山革命,必须要先了解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吴仁甫,是尖山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5年,吴仁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受党组织指派,回到尖山,在吴氏祠堂一边办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向学生、进步青年、农民等宣传党的政治主张,通过宣传和引导,不断积聚革命力量。1928年5月,中共尖山党支部在吴氏祠堂正式成立,吴仁甫任书记。尖山党支部成立后,不仅打通上级组织关系,还建立革命武装。
吴仁甫妻子李德成的事迹也让人深受感动。
从1933年到1935年间,鄂豫边临时工作委员会一共召开了十次以上会议,每次都是吴仁甫爱人李德成为大家站岗放哨。尽管家中困难,但她总是想方设法地照顾好大家生活,为革命事业做好后勤保障。
她以农妇身份担任省委和游击队双重联络员。1936年3月6日夜,游击队在确山西北杜庄宿营时,遭到突袭,队长牺牲,吴仁甫等10余名队员被捕。在丈夫被捕后的艰难日子里,李德成毫不妥协,继续扮成农妇,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信,被敌人发现后,遭到通缉,她怀抱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转移至深山。在一次夜间行动中,李德成突然晕倒,婴儿不幸被压死。她强忍悲痛,继续无私无畏地支持着尖山地区的革命战斗。
1935年7月,豫南信确等地农村部分党员同豫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合并,成立新的鄂豫边省委,鄂豫边革命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35年9月,鄂豫边省委派中共党员到尖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工作。通过考察,鄂豫边省委认为尖山处于桐柏、泌阳、确山、信阳四地交界地区,山高林密,群众基础较好,非常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决定把省委迁移到尖山,集中力量在尖山一带工作。
鄂豫边省委来到之后,围绕尖山周围的革命活动闹得是红红火火,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革命形势不断好转,党群关系更是情同鱼水,而尖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用鲜血染红了尖山这片热土。
我们党在尖山地区主要开展了以下革命活动:
一是创建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开辟了边区武装斗争新局面;二是扩大游击区,打下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最北端的游击根据地;三是建立尖山抗日民主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四是与国民党地方政府艰苦谈判,争取合法存在,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尖山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从1928年第一个党支部诞生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20多年间,尖山地区的革命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而战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艰难困苦和险恶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初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尖山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是全国革命游击根据地最北面的一块,地处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大革命根据地之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党在中原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战斗堡垒,也是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
“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于20世纪80年代落成,2020年重新进行了布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今年春节过后,我已经向群众讲解了70余场。”60多岁的丁久明在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义务讲解了30多年,也曾担任过尖山村党支部书记,见证着尖山的发展,也汲取着尖山的红色养分。
望着革命烈士的雕像,丁久明说:“我会一直讲解下去,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不忘红色历史,始终勇往直前。”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