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水稻已经成熟,我们这种植的水稻也很快进入收割季节,为了解决去年库存的水稻、留足仓储空间储存新稻和及早抢占新稻米市场,保障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这段时间满负荷生产,稻米全部运往广东、江苏等地区。”淮滨县邓湾乡一家稻米加工厂负责人王然说。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从事土地托管流转、新品种研发试种、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历史传承,适合本地土壤,市场价位高的香米,其出产的多项大米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且在市场建立了良好口碑,改变了当地大米“工地米”“低端米”的市场形象。
“我们前两年的生产效益还是很不错的,但这些年,受多年粮食增产、库存增加、进口大米冲击等因素,尤其是因进口成本偏低,进口大米凭借其价格优势,大量进入我国稻米产销区,对国内稻米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加之小企业多、乱,大米加工产能过剩,破坏了市场秩序,所以就加剧了‘稻强米弱’的现象。”王然表示。
因滨临淮河而命名的淮滨县,水域面积大、水源充足,每年有超过80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能生产近50万吨水稻。为了有效应对“稻强米弱”的现象,该县于2019年年底,通过实行稻渔“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的方式,整合县内稻渔种养基地、稻米加工企业,抱团取暖,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步伐为抓手,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闭合水稻产业链条,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我们在联盟内实行统一供种供苗、统一配方饲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等‘六统一’措施。加大科技兴粮力度,对加工企业予以扶持和出台临时性政策保障成品粮供应等办法,加大销售力度,破解库存积压难题,并积极引导大米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提升利用率,使企业做大做强,以此来破解‘稻强米弱’的现象出现。”淮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伟说道。(买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