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初冬时节,豫南大地略显萧瑟,但在信阳市淮滨县王店乡北庙村的田畴沃野上,却是一番与季节反差的火热场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萝卜田里,农户们正弯腰忙碌,双手一拧、向上一提,一颗颗水灵灵、青翠翠的萝卜便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芬芳,被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这看似普通的青萝卜,正是北庙村闻名遐迩的“金字招牌”,它不仅清脆甘甜,更牵引着一条红红火火的致富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北庙村的集市,萝卜摊点早已人头攒动,成为整个集市最具人气的角落。叫卖声、询价声、装袋的窸窣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晨间交响乐。来自淮滨县城、信阳市区,乃至固始等周边县市的采购车辆早早停靠在路边,市民们熟门熟路地围拢在萝卜摊前,精心挑选。
“这儿的萝卜,味道就是不一样!”一位专程从信阳市区驱车近两个多小时前来采购的刘先生一边往车里搬萝卜,一边对记者侃侃而谈,“生吃跟水果一样,汁水足,嘎嘣脆,一点辛辣味都没有。家里孩子老人都喜欢。拿来炖汤、炒菜或者凉拌,也特别清甜入味。我这次买了一百多斤,除了现吃,主要让老伴晒萝卜干,这个季节做,风味最好,能吃到来年春天。”
记者发现,像刘先生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北庙村的萝卜凭借口碑,已然形成了一块响亮的“土特产”品牌。它不再只是一种蔬菜,更成为连接城乡、寄托乡愁的美味符号。
在村民卢长英的萝卜地里,她和老伴配合默契,动作麻利。“我们家种了两亩,也没仔细算过具体产量,反正不愁卖!”卢大娘用沾着泥土的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笑容淳朴而满足,“我们老两口也干不动太重的活,就伺候这点萝卜。每天下午过来拔,收拾干净,第二天天不亮就拉到集市上。一上午,百十斤萝卜基本就能卖完,有时候一个人就能买完,咱后继续回来拉去卖。”

这种“今日采收、明日售罄”的产销模式,在北庙村十分普遍。它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萝卜从田地到餐桌的新鲜度,也让农户的辛勤劳作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这颗小小的萝卜,俨然成了村民们攥在手里的“绿色存折”。
为何北庙村的萝卜如此出众?谈及秘诀,村民们普遍认为,这得益于家乡独特的水土。北庙村地处淮河沿岸,拥有肥沃的沙质土壤。
“这种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萝卜根系向下深扎,形成的萝卜个头均匀、表皮光滑、肉质紧密。加之当地农户坚持施用农家肥,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萝卜的原生风味,造就了其“甜、脆、嫩、多汁”的独特品质。”北庙村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如今这颗“金萝卜”不仅甜了市民的舌尖,更鼓了村民的钱袋。它不仅是北庙村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更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小型产业,展现了“一村一品”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刘泽鲲 李汶哲)
责任编辑:石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