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站在坚山西峰的悬崖边,山风裹挟着松涛呼啸而过。指尖触碰到斑驳的残垣时,仿佛能听到1940年那场血战的回响——机枪扫射声、士兵冲锋的呐喊、碎石崩裂的轰鸣,与今日山间清脆的鸟鸣重叠。这座海拔400米的青山,不仅是信阳人的“城市后花园”,更是一座镌刻着民族血性的抗战丰碑。
绝壁之上的生死博弈
“日军占尖山,可锁三县咽喉。” 历史档案里的寥寥数语,道尽了这座山的战略价值。1940年秋,日军第39师团一支精锐部队占领坚山主峰,在天然石洞中架设重机枪阵地,将方圆十里的村庄、道路尽收眼底。
学者曾在此发现深嵌岩壁的弹孔,与当地村民口述相印证:
仙人洞里的血色密码
传说中陈抟祖师沉睡的仙人洞,在抗战时期被改造成日军临时指挥部。令人唏嘘的是,村民曾在洞附近的土层中挖出锈蚀的怀表、破碎的眼镜和零星三八式步枪的子弹壳——这些沉默的遗物,或许是某个中
当地老人回忆,当年游击队常在深夜摸近山洞,用竹筒向洞内灌注辣椒烟雾。这种“土法战术”虽未载入正史,却让侵略者真切感受到:仙人洞庇佑的从来不是征服者,而是脚下这片土地不屈的魂灵。
悬崖下的“和平课”
如今的坚山北坡,清澈的矿泉依然从岩缝涌出。掬一捧泉水,恍惚能看见当年士兵用钢盔接水解渴的身影。隐匿丛林中“抗战步道”上的山石棱角——当游客手脚并用地攀爬时,方能体会当年战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艰难。
每到清明,总有人在此摆放信阳毛尖与山野菊——前者是信阳特产,后者是当年战地医院用来止血的草药。这种跨越时空的祭奠,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品味的生命记忆。
青山作证,吾辈当归
夕阳西下,坚山的轮廓渐渐融入暮色。山腰的生态茶园里,采茶人的竹篓盛满春意;当年弹坑密布的山谷,如今成了研学少年辨认草药的自然课堂。这座山教会我们:真正的历史遗迹,不该是玻璃罩里的标本,而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脐带。
当你在仙人洞前点燃三柱清香,或在古寺遗址抚摸新生苔藓时,请记住——这里的每块岩石都是活着的历史,它们正把八十年前的战火,淬炼成民族脊梁里永不生锈的钢。(金宏辉)
责任编辑:张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