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商城县,山峦叠翠间油茶树吐露新芽,古村老屋蜕变为诗意民宿,药田与茶园交织出蓬勃图景。这座大别山北麓的豫南小城,以“绿水青山”为纸、“产业创新”为笔,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从油茶产业链跨界融合,到深山古村生态价值变现,再到“家门口就业”的富民模式,商城县正通过创新驱动、资源盘活、多元协同,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振兴之路。
模式创新:传统资源焕发新活力
商城县地处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油茶产业提供天然优势。油茶作为商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近年来,当地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创新科技和升级产业,不断提升油茶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良种化选育栽种、规模化流转经营、深加工发展,提质增产,延伸产业链条。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45.81万亩,建成万亩基地6个、百亩基地460个,年产茶油毛油300万公斤,产值5.77亿元。
长竹园乡白沙岭万亩油茶林
身处长竹园乡白沙岭万亩油茶基地,远处山脊上的油茶林在云雾的滋养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据悉,长竹园乡
多方聚力:生态资源激活乡村价值
青瓦土墙小院、翠竹银杏古柏、云雾峰峦山涧,走进磨盘山村,仿佛踏入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磨盘山村的蜕变印证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潜力。这个曾因交通闭塞而凋敝的古村,在
政府搭桥:家门口的“增收方程式”
阳春三月,在连塘村野荆芥种植基地,一排排田垄间嫩绿的新叶随风轻颤,层层叠叠的植株长势良好初显规模。连塘村现有常住人口832人,65岁以上的占60%,整体劳动力比较薄弱。面对劳动力外流与土地闲置问题,余集镇政府多次实地调研,探索出特色产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连塘村通过对外招商引进野荆芥种植项目,流转土地建设基地,日常提供30余个岗位,带动百余人就业,年收入在2000元以上。目前,余集镇野荆芥种植面积逾3000亩,带动3000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4000元。
连塘村野荆芥种植田
同时,余集镇聚焦高附加值产业,2022年引进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仪学村、何冲村、迎水村等3个村的闲置土地上连片发展黄金茶种植。与农户签订协议,优先聘用当地劳动力,有效解决群众的务工难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不断发展。随着种植规模扩大,黄金茶业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当传统农业嫁接现代产业链条,当沉睡资源邂逅创新思维,商城县的探索实践凸显了生态经济协同、资源精准激活、多元主体共治的发展逻辑。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商城县立足乡土,激活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金宏辉)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