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乡坚持
陈棚村、王堂村坚持“产业+就业”的“双业”强农模式,引导群众300余户因地制宜发展小杂果,有效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邹棚村、朱畈村立足“西瓜富农”的定位,累计种植西瓜1200亩,带动50余户每年每户增收2000余元,走出了产品鲜明的致富之路。
桃园村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入股,引入合作社合作打造早园笋共富基地项目,预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万余元,带动1000余人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
李扶村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土烧”,以鑫辉生态农场酒坊为龙头,带动周边3个村民组发展制酒作坊,巧借东岳村余粮乡创公司平台进行销售,土产品打出“文创牌”。
沈堂村、王榜村、方洼村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弦绣”,广揽当地绣娘,累计带动周边30余名女性通过手工艺就业,年产剪纸、刺绣品上万件套。
翁塆村进一步向蓝天公司流转荒山荒坡用于油茶、茶叶发展,土地流转费每年促进村集体增收2万元,新增农民就地就业岗位30余个。
东岳村以民俗文化为中心,通过引入文产特派员项目、拓展旅游区域、开发农文创产品、扩展网络带货、开展红色研学等方式,辐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东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扩大到120万元,全乡每年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全村2215个村民全部受益。
南王岗村以特色小镇为基础,深入发展民宿、美食等旅游配套体系,打造了融生态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服务配套区,旅游收入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100余户群众在各个环节受益。
花山村以将军文化和红色历史为着力点,打造红色研学旅游高地,预计每年吸引研学团队、游客等5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元。同时,村
杜槐村
撞山寺村通过“
柿园村结合传统村落(土门坳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探索“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鼓励群众深挖传统村落自然、文化资源,推动传统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猪山圈村结合区位优势,引入特色运动休闲项目,与体育产业相融合,力争打造体育小镇。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旅游型收入年壮大村集体经济3万元,提供保洁、销售等岗位20余个。
赵湾村向润泽合作社流转荒山荒坡500亩,采用“碧根果套种油菜、高粱”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有效做到“一地三用”,年综合收益可达3000元/亩,村集体年增收3万余元。
文殊乡产业发展正呈现“村村有品、多村一品”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文殊乡将进一步引导各村“量身定制”特色产业,力争达到“打造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带动一方经济”。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石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