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光山县:富民之锁有钥匙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2-12-21 08:59:30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仲秋的曹畈,秋风轻拂着双颊,稻田里一株株成熟的稻穗,充盈着丰收的喜悦,它们弯着腰,弓着背,低着头,好似成功者的谦卑,农民们看着田埂间穿梭的收割机,笑容里掩饰不住喜悦和希望。

    曹畈村,一个曾经的贫困村。18年前,曹畈村还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子。当时,村干部准备花1万块钱改善村里小学的办学条件。可查完村里的账本,只能无奈作罢。15年前,曹畈村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虽然地势平坦,利于耕种,但无渠无路,只能靠天吃饭,村委会办公室的房子破旧,跳起来都能摸得到房檐,更别说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了。



    近年来,得益于光山县委、县政府和北向店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视与投入。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曹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了打开富民之锁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之路。2021年,曹畈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是北向店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明星村”,不仅让全村266户贫困户实现了整体脱贫,还逐步让全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北向店乡党委书记王全军表示:“北向店乡借助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硬措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逐步消除的目标,以进一步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能。”

    好“团队”才能干出好“业绩”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对这一认识,北向店乡曹畈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感受深刻。

    “八九十年代村里开展工作主要是收提成、农业税、搞计划生育,地少人多,靠天吃饭,提成农业税任务繁重,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回想起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吴桂存是一个心中充满理想抱负的青年,可那时的曹畈村,党组织建设薄弱,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有时候工作开展都阻力重重,更不用说带动老百姓致富。当时村‘两委’干部七八个人几乎是三条心,村组干部相互告状,干部不团结,群众有怨言,县纪委长期驻村处理问题,上级工作任务完不成,内部又乱成了一锅粥,工作几乎瘫痪。”

    2000年,北向店乡党委研究决定,让时任曹畈村文书的吴桂存担任曹畈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责任心强,有能力,有想法,是村支书的最佳人选。可面对当时村里的情况,吴桂存接受这个担子后,感到无从下手,连续三夜未眠。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自我的要求,吴桂存还是决定拼尽全力。

    人心齐,泰山移,吴桂存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村“两委”班子人员进行调整,把想干事的人换上来,加强新班子成员集体学习,研究村里发展规划。

    可要想群众配合村“两委”工作,必须要给群众带来看的见的效益,首先要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想法再多,关键还是得干出来。”

    扛着锄头,挽着裤腿,在他的带领下,群众投劳投资,一条全长3.8公里灌溉渠顺利建成,沿河建了三个电罐站,青龙河水就此引来,全村所有耕地浇灌用水得到保障。

    要想富,先修路。引来了“致富水”,接下来就要打通“生产路”,村里没钱,就在外面想想办法。

    吴桂存先后组织村干部,上北京,下广州,去大连,找在外发展的本村人员,一千元、两千元的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50多人筹款10万元,曹畈村利用这笔资金,两年时间将全村所有村民组生产路配套渠道建成,使全村大旱无忧。

    群众也对这届村“两委”班子刮目相看,2002年全村群众主动将前两年欠交的提成、农业税一次性缴纳完成。

    党建引领带来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班子强了,动力有了,集体富了,农民腰包就鼓了。曹畈村的转变也由此开始,“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精准脱贫示范村”、“脱贫攻坚红旗党支部”,一系列荣誉相继而至,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也荣获“省级劳动模范”、“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光山县乡村光荣榜好支书”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信阳市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睡着的资源要“拍”醒

    村集体资产资源,是村集体收入的基础来源,更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利益。此前曹畈村一些河塘林地等集体资产沉睡,吴桂存和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破解难题,村“两委”决定在村里积极发展木材产业、水产养殖。产业成效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的心思也活了起来,一些沉睡资产资源有效被唤醒,但由于承包经营方式与手续相对简单,价格普遍不高。像村里480亩沿河地,承包费每年只收8000元,几乎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第一次“吃螃蟹”,就一举“拍”醒沉睡资源。2020年,沿河地的承包合同到期,曹畈村首次集体资产公开竞拍承租现场会随之举行。



    竞拍承租会形式虽然简易,规范程度确一点不差。竞拍承租资产经过了市场评估,竞拍信息通过“4+2”工作法向全村进行公示。为确保村民放心、群众满意,全程公正,竞拍会还邀请村里的老党员、群众代表,乡里司法、自然资源等部门人员全程参与。

    通过此次竞拍承租会,让过去无人问津的集体资产成了村里的“香饽饽”。近500亩沿河地的10年承包经营权,分4个标段,最后以每亩80元拍出,村集体此块地的年收入也由之前的8000元增至38000元,一举拍“醒”了村里沉睡资源,不仅化解了过去农村的诸多矛盾,更拍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的新路子。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后,120亩的小堰坝,过去每年向村委会交1500元,合同到期后,也拍成了每年1.2万元。自此,曹畈村的资产资源相继被拍“醒”。拍“醒”后,更要拍“活”。曹畈村在选择承租人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既要考虑增加村集体收入,也要考虑承租人的收益,双赢才能持续。

    首先是进一步规范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加强资产资源承包合同的管理,齐全合同条款、完整承租内容、规范签订程序,保障双方权益。其次,不一味地追求将资产资源‚拍到好的价格,就忽略市场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在考虑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更考虑承租人将来的实际收益。最后,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村“两委”大力扶持,在具体事务上给予切实帮助,保障承租人实现收益。

    像曹畈村红石咀河吴棚子村民组流域长六千米,过去无人管、无人问的河流,在村“两委”打开思路之后,以每年四千元的价格交由本组村民负责,在做好水污染防治,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的基础上,鱼获收益归村民所有,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水域环境。如今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画卷与致富蓝图共同绘就。

    2021年,曹畈村通过从优选择有经验、有基础、有能力的经营主体,稳步将573亩林地资源和500余亩水域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盘活,并给予持续关注和帮助,既实现了规范管理,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又兼顾经营主体利益,实现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现如今,全村木材和水产销售收入累计300余万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变废为宝”真气派

    机器滴答作响,工人动作娴熟,奇派玩具厂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这是曹畈村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敢走新路,才有出路。有了之前‚拍‛醒沉睡资源的成功经验,曹畈村以盘活闲置资产为“支撑点”,清家底,挖价值,将“闲产”变为“活财”。



    奇派玩具厂前身是经营不善的村办企业,厂房闲置多年,正值本县在外成功人士想进一步扩大生产,其本人在外经营制造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制造的玩具通过亚马逊网站,主销海外,效益较好。村委会得知情况后,就想着如何能将企业引进回来,不仅能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更能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经过商议,村“两委”决定将700平米的闲臵厂房通过租金加股份制的合作方式出租。为成功引进项目,村里多次与企业沟通对接,前前后后帮着跑手续,清场地,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和帮助,最终成功引进信阳市奇派玩具有限公司,废旧厂房改头换面成“玩具工厂”,摇身一变成“致富车间”,村里“闲人”变工人,不仅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让村民在家也能吃上“技术饭”,还能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以前我在武汉打工也就3000 多一个月,如今在家里也能赚这么多,主要是还能照顾家里,两个小孩都在乡里上学,照顾起来更方便了。”42 岁的齐明艳一直在武汉工作,了解村里有工厂后便回了乡。

    目前,该玩具工厂里共有30多名妇女务工,有在外打工了解家乡建厂后回乡的,有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的,纷纷进入工厂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在家就业的问题,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4万元的受益。接下来玩具厂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后,到时可提供50余个在家就业岗位。

    一年四季农事忙

    荒芜一亩地,就失去一份生活的保障。

    在以前,秋收之后的稻田留下的只有荒芜的稻茬,年轻人外出务工,很多田地面临撂荒情况,冬季全都是闲田。2020年,曹畈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从群众手中整合土地资源,经过平整后,以每亩300元-350元规模流转给专业农业合作社。

    目前已流转土地2600余亩,借此引进了光山县穗源农业等3个专业合作社。村股份合作社每亩每年固定分红30元,此项每年收入近8万元。

    今年秋收之后,在上级政策的支持下,村里大力鼓励群众种植油菜,2000多亩原本冬季撂荒的土地被村“两委”盘活了,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

    甘中义是曹畈村的一名普通农民,适逢秋雨过后,正在地里查看油菜长势。

    “你看这油菜,长得多好,刚种上没几天,连着下了几天雨,一个个都长出来了,看着我们心里都踏实的很。种子是免费发放的,赶上天气好,明年肯定有个好收成”甘中义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油菜地,高兴地合不拢嘴。

    除此之外,曹畈村还大力推广种植紫云英,发展紫云英特色产业。随着各种科学适宜的产业方兴未艾,曾经的“冬闲田”变成“冬忙田”、“增收田”,实现农村增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土地上长出了“牛气冲天”的企业

    乡村要全面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是基础,更是关键。在曹畈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产业”。

    “输血”变“造血”。脱贫攻坚期间,县级有关部门支持曹畈村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为切实让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村“两委”有效利用财政扶持资金,用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池,将其投入本乡企业友谊农林合作社,既支持了本土产业扩大规模,加速发展,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企共赢。截止目前,全村每年通过资金入股企业,稳定分红8万元。



    2021年初,得知北向店乡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光山县九方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即将落地,支部书记吴桂存心里一喜,如果这个项目能在曹畈村实施,又将大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直接找到乡领导,要求该项目落在曹畈村,并保证在一周之内协调完成土地征用工作。



    起初,还有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的土地,种上粮食,有了收成才安心,如果流转出去了,害怕没有保障。吴桂存心知群众的顾虑和想法,为此,他先后召开4次村组会议,逐户逐户的上门解释:“我们村里光靠种田种地,每年守着收成没有支柱产业怎么能行呢?只有积极的把农业项目引进来,才能引来‘活水’,每年都能旱涝保收,他们养牛还提供技术,到时候我们能帮着养牛,种了庄稼的稻草、秸秆还能变废为宝,回收卖给企业,有务工想法还能优先进去务工,这挣钱的渠道不就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而且建设企业,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村里的长远发展更是有帮助...”

    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全力以赴,以真心服务群众,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该项目200亩土地的征用目标,最终成功引进项目。村股份合作社将土地以入股方式供该公司使用,公司根据年收益给村集体经济分红,实现“村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村“两委”给予企业最大的支持和关注,确保企业安全、快速落地建成。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一期21000平方米建设任务,引进西门塔尔肉牛300余头,未来3年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牛舍5万平方米,肉牛存栏能力达3000头以上。将有效带动200个以上农户从事肉牛养殖、牧草种植、秸秆回收、牛肉加工及其它一些于肉牛产业相关的工作。据九方牧业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满负荷运转时,每年可给村集体分红达30万元。



    随着清北牧业的建成,北向店乡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的牛、羊养殖增至5个,全乡集种植业、养殖业、饲草,有机肥加工于一体的“种养加”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提档升级。



    迈步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近几年,曹畈村通过土地入股、整合资源、发展产业等各类方式,找到了富民之锁的“金钥匙”,实现了集体经济从“破零”到每年一个上台阶的转变。

    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撑,曹畈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一天一天地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生态、富裕、美丽、宜居。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向自琴深有感触。她说:“以前村里开个会,大伙儿也不积极,有的甚至连自己家门口的卫生都不打扫。感觉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根本不关心村里的发展。现在可不一样了,乡村振兴是大事,大家热情很高,争着比着一家比一家做得好。”
      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自信地说:“未来的曹畈村,不仅要做北向店乡乡村振兴的典范,也要争做光山县推进乡村振兴的标杆”。 
    责任编辑:袁卿
     

    下一篇:浉河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
    上一篇:罗山县公安局:这些人被抓,只因帮了这个忙!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