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商城县余集高中:收录成绩“最差”的学生,却能交出最满意的答卷

    首页 > 信阳 > 正文

    日期:2022-09-16 16:08:58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作为最后一批次录取招生的高中,余集高中曾一度面临“撤并”的风险。然而,这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通过努力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连续3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被县政府评为“高考工作先进单位”,被教体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成绩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赞誉。

      历经战火洗礼,红色文化与学校一起扎根

      余集高中,位于信阳市商城县西部商(城)、光(山)交界处。始建于抗日烽火连天的1942年,已走过80年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

      (教学楼侧影)

      (教学楼)

      豫南独山区第一完小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余集中学,后为余集高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2000年前后,各高中迅速扩建时,余集高中没有抓住机遇扩建,教学规模较小,在2015年的评选市级示范高中时落选。根据现在的招生政策,中招时只能最后一批录取,致使生源质量下降,成为薄弱学校。

      面对发展的颓势,余高人坚信日落之后便是朝阳,苦苦拼搏、奋起突围。

      让学生沐浴在“爱”里,引领学生成为高情商的人

      余集高中目前占地面积979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近800名,教职工55人。

      深入余集高中,你会感觉到独特的“爱”文化。这种“爱”,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暖和向上的力量,它通过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高情商的人。

      (课后师生分享西瓜)

      余集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王金锋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通常认为智商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成功。但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还取决于情商。甚至情商对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影响也远大于智商。

      作为一个生源质量薄弱的学校,如何让学生们由一个个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变为有情商的人,从而生长发芽,迎来人生又一次成长?余集高中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沐浴在“爱”里,感受阳光,成为阳光!

      埃里希·嘉伯特在《教育与青春期》一书中写道: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暗暗跟随着老师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学会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要以身作则,老师能传递多少爱,学生就能学会多少爱,教育就是这样发生的。

      (师生远足)

      让“教师大家庭”充满爱。学校以老师为本,组建一个学校大家庭,要求每个成员遵守“家文化”理念:“敬畏规则、感恩缘分、尊敬包容、真诚沟通、维护形象、共谋发展”。老师的困难和需求就是学校的任务。老师家中有人生病,校长必带领导班子成员去看望;老师评优评先,班子成员主动礼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每个老师都融入这个大家庭,感受到温暖,激发出力量。

      年轻女教师孙娟,老家河南周口,毕业于信阳师院英语专业,2007年随男朋友招聘到余集高中任教,孙娟踏实敬业,爱生如子,得到学生的拥戴。2016年,家庭突遭变故,丈夫一病不起,孙娟教学、照顾丈夫、年幼女儿一肩挑,从未耽误一节课。孙娟用母爱,唤醒“学困生”的奋起;用心血,把“差生”送进了大学。

      (省级师德先进个人孙娟)

      让“学生大家庭”充满爱。培育学生爱祖国、爱父母亲人、爱老师、爱学校、爱同学、热爱生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规范学生行为:做到上好课、做好题、读好书、唱好歌、扫好地、吃好饭、睡好觉,养成良好习惯,收获幸福人生。学校每月开展一次“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从日常行动的点滴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评上“校园之星”的同学,在全校大会上,挂彩带、戴红花、领奖状,让赏识教育点亮学生心中积极向上的明灯。

      投身教育扶贫主战场 勇做乡村教育兜底人

      余集高中每年招收大约300名学生,其中约有百余名学生是贫困家庭孩子,是商城县一所“兜底”的农村高中。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是全体余高人的庄严承诺;讲台下坐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亲生儿女。”余集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王金锋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余集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王金锋)

      做资助工作的“执行人”。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摸排,做到贫困资助不漏一人。免除贫困家庭学生学杂费、住宿费1050元/学期;发放国家助学金不低于2000元/年。

      做贫困学子的“知心人”。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为了尊重学生隐私、关爱呵护学生成长,通过与学生心连心谈话、和学生做朋友、到学生家走访、师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直面贫困生活的勇气,寻找解决贫困的方法。

      (升国旗仪式)

      做贫困孩子的“帮扶人”。一是给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费补贴。很多贫困学生虽然享受了国家资助政策,生活费依然没有着落。在学校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发放贫困生生活补贴4万余元。

      二是让贫困学生在食堂免费就餐。学校安排部分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食堂就餐纪律的管理者和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督员。通过劳动和付出,让他们在食堂免费就餐。既锻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和管理能力,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又让他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是解决贫困学生学习物品。2020年初,新冠疫情致使学生留在家中上网课,当学校得知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家里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上网课时,学校出资,联系网络公司给学生家安装网络,并给10名学生送了智能手机。

      做学生心中的“家里人”。关注学生生活,关爱学生成长。给孩子嘘寒问暖,送医送药和日常的激励陪伴。老师们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只穿过一次的衣服、还没有上过脚的鞋子送给贫困学生,更有很多老师常带学生到家做客、到街道饭店“改善生活”。

      (出发,春游)

      潘健,商城县余集镇人,出身于普通农村家庭,1995年-1998年在余集高中就读,上学期间家庭贫困,学校给予减免部分学费和生活费,经常被学校和老师“照顾”。潘健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赴湖北创业,2016年返回家乡创办了商城民富栗子酒坊有限公司,目前年产板栗酒200吨,为社会提供1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万多户农民增收,已成为商城县乡村振兴带贫企业的典范。他致富不忘母校,经常回母校拜望老师。

      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重视贫困学生思想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直面困难的勇气,变经济上的压力为学习时的动力。郭某某,女,2015-2018年在余集高中就读,家庭经济困难,是个问题学生,经过班主任老师的耐心教导,该生进步很大,后来还当上了班长,经过努力最终考上本科,今年毕业时因表现优异,被一所高职院校录用。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大发展

      由于生源质量较差,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教学中,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很多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对学习根本没兴趣,读高中对他们有这么重要吗?

      (军训)

      作家雨果说:“多办一所学校,就少办一所监狱”;马克·吐温也曾说过:“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通过对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大多数青少年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途辍学并游荡于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辍学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

      因此,对教授“差学生”这个问题,学校教职员工的答案也是一致:一方面,如果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容易缺少拼搏奋斗精神和立身之本,且由于学识不高、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误入歧途。将孩子留在学校里,老师教授他的不只是课本知识,还有做人品质、社会认知,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取决于这些年在高中的积累。

      另一方面,教育就是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这是老师的初心和使命。

      (运动会开幕式)

      据了解,余集高中有各种兴趣社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在社团中展示个人才能。比如,一个学生文化课不行,不一定非要考多好的大学校,可以在音乐、体育、绘画上发挥特长,向上向善发展。

      基于此,该校注重因材旋教,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大发展。

      (运动场)

      对于成绩较好的,狠抓文化成绩,让他们参加高考,力争考上大学;对于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就走特长生的路,该校与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办有体育班、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等;对于基础较差的,就组织他们走单招,无需参加高考,只参加招生学校自主命题的考试,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

      “经过努力,弱势教育也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出路,这就是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王金锋说。

    下一篇: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 浉河区政协开展重点提案督办
    上一篇:浉河区政协看望慰问信阳交警支队浉河勤务大队干警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